摘要:诸葛亮身死363年后,隋朝开国大将史万岁远征南宁州夷人,转战云南上千里,自以为立下前无古人的奇功。忽见路边诸葛亮纪功碑,上书九字“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诸葛亮身死363年后,隋朝开国大将史万岁远征南宁州夷人,转战云南上千里,自以为立下前无古人的奇功。忽见路边诸葛亮纪功碑,上书九字“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虽历数百年清晰可见,似有当地夷人常年维护,所得战功、所获人望远胜于己。当即羞臊难当,命人推碑而去。
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隋书》
这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采用马谡“攻心” 之策,除了武力镇压蛮族,更在南中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实行仁政的成果。
南中四郡叛乱已久,但绝大多数汉朝官员只知暴力镇压,所以南中四郡是降而复叛、叛而复降。
唯独诸葛亮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对于孟获等地方头领,要恩威并施,让人心服口服;对于良善的土著,教给他们先进的农耕技术,实际改善生活收获人心;实在好战的部族,把他们迁徙到成都附近,用青壮组建“无当飞军”!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汉晋春秋》
诸葛亮这一套持强而不凌弱,有礼却不懦弱的组合拳下来。孟获等人是彻底服了,亲自对诸葛亮说:“明公您真是天威莫测,南中的人再也不会造反了”!
但话虽如此,诸葛亮也不是神仙,他前脚刚班师回朝,南中其实就又反了一次。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
毕竟是抢人饭碗的事,当地很多头领、豪帅试图卷土重来。但南中大多数百姓得到了先进技术,根本不愿意作乱,少数善战部落也被诸葛亮用大军迁徙走了,所以这场叛乱很快就平息了。
对于这些施恩之后,依然反叛的部落头人,诸葛亮没有心慈手软。把他们都迁徙到成都边上看着,正常生活保障,但需要出钱、出牛马、出金银支持北伐。
正是这一系列,软硬兼施、拉拢大多数、镇压极少数,切实推广中原先进农耕技术,提高整个南中生产力的政策下来。
南中百姓才对诸葛亮有了不一样感情,并在诸葛亮十年北伐中没有再发生一次叛乱!
史载: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诸葛亮去世后,张翼一味强硬造成过南中叛乱,但马忠很快又软硬兼施,保住了南中近二十年安宁。
蜀汉中后期,南中虽然不如诸葛亮在世时无人叛乱,但也保持了大体上的稳定。那么蜀汉灭亡时,感念诸葛亮的南中百姓,为什么没有救援成都?
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三国志》
其实,早在邓艾、钟会两路伐蜀时,南中守将霍戈就请求率军北上,是刘禅觉得用不着南中军没有让他们北上。
此时孟获病逝多年,蜀汉对南中控制已经非常严密了。霍戈是刘备入川时,率数百人死守葭萌关一年的霍峻之子,是刘备养在自家府里,陪刘禅一块读书长大的忠烈余孤!
率牙门将军建宁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领部曲以讨。——《华阳国志》
霍戈手下有董、毛、孟、爨、李、王等汉蛮大姓骨干,战斗力、忠臣都毋庸怀疑。
但刘禅给南中军的任务是,安定后方不乱就行。他没想到邓艾会偷渡阴平来的这么快,霍戈也没想到刘禅不战而降成都,南中军收到消息时已经来不及支援了。
所有人都劝霍戈大势已去,不如赶紧投降。但霍戈作为刘禅读书长大的发小,还是舍命做出最后坚持。
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汉晋春秋》
霍戈力排众议说:现在道路阻隔,只知道成都投降了,还不知道陛下处境如何。我求各位再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曹魏善待陛下,我带你们一起归降。万一他们敢侮辱陛下,咱们还不敢跟他们血战一场吗?
可以说霍戈此举,危难之中尽到了一个发小最大的努力,以至于司马昭听闻消息都大加赞赏。
他告诉霍戈,刘禅已经平安抵达洛阳,并且受封安乐公。并允许霍戈留守南中不动,一如前朝,他放心霍戈守边!
此后,霍戈家族一直留守南中,并在交趾(今越南)叛乱中果断出兵,稳定了西南局势,以报司马昭之情。
可随着晋朝安定,司马家最终还是不放心霍戈后人,改土归流使用流官、建立宁州。这固然增强了皇权,但控制薄弱的大西南使用流官,还是弱化了汉族文明圈扩张。
并在之后的五胡乱华,中枢崩溃后导致西南局势崩坏,一直到隋朝史万岁才重新收复诸葛亮在南中建立的秩序。
如果司马家能更宽宏一些,中枢能在边疆更大度放权一些,霍戈之后可能在安定西南、甚至向缅甸方向更深处传播文明走的更远,中华文化圈会更大一些。
来源:汉史钩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