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风暴中,记者为什么非要在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22:26 1

摘要:超级台风“桦加沙”席卷多地,记者们纷纷迎着风暴奔赴一线。狂风中,有的记者眼镜被吹飞,大块头的男记者连站都站不稳,体重较轻的女记者,只能蹲着艰难前行。即便如此,他们持续20多个小时的现场滚动报道传递出最真实的灾情画面和预警信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超级台风“桦加沙”席卷多地,记者们纷纷迎着风暴奔赴一线。狂风中,有的记者眼镜被吹飞,大块头的男记者连站都站不稳,体重较轻的女记者,只能蹲着艰难前行。即便如此,他们持续20多个小时的现场滚动报道传递出最真实的灾情画面和预警信息。

许多网友为记者坚守岗位点赞,但也有人发问,媒体资讯已经如此发达的当下,记者还非要冒着风险去现场吗?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

一位采访过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记者,曾在笔记里留下同样的问题,可当他目睹消防战士在危险面前的英勇无畏,坚定了与他们并肩奋斗的决心,他找到了答案:将现场真实的画面、信息带给公众,就是自己的职责。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记者就是要深入普通民众无法抵达的现场,让公众能直观感受到灾害的残酷,从而提升防范意识,做出正确的应对。

当然,还有更多的感人、动人的瞬间值得记者为了留下宝贵记录而甘于涉险。今年7月底,因强降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导致河北承德的西沟村成为与外界失联的一片“孤岛”。当地记者站站长赵大鹏,徒步16公里,历时5个半小时,成为第一个闯进这片“孤岛”的记者。面对遍地狼藉的画面,他举着相机的手一直在抖,直到一位超市老板拼命把饮料往他包里塞,并喊着:“记者兄弟,多拍点消防员吧!他们背我孩子出来的时候,膝盖都磨出血了!”

媒体的镜头里,留下了消防员们背着老人蹚水的背影,老乡们领到救援物资后偷偷扭过身抹泪的场景,以及一片废墟中重新升起的袅袅炊烟。记者要做的,就是让这里的宝贵瞬间被更多人看见。

为了这样的瞬间,一线记者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与精力。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青年报社第一时间派遣两位摄影记者奔赴现场报道,当他们回到上海后,整夜整夜睡不着,脑海里的惨烈场景挥之不去。有一个画面让他们印象最深,当时他们深入救灾现场,突然间发生了余震,只能随着人群拼命撤离。他们爬上一个山丘瘫坐在地时,一队解放军战士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朝着救灾现场冲了过去,已经筋疲力尽的记者举着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画面,“面对灾难,从来不缺逆行者。我们的镜头,应该留给他们”。

当天灾发生时,坚守在岗位的,不仅仅是记者,还有各种社会保障力量、抢险力量,他们面对的风险和困难,可能比记者更多,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默默奉献,让灾民挺过难关,为公众守护安全,而记者手中的镜头,也应该留给这些坚守者、逆行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的拍摄、传播方式会不断更新,可只要记者这个职业还存在一天,就会有人义无反顾地奔赴现场,体现新闻的价值。因为只有“在场”,才能记录风雨、记录坚守,也只有“在场”,才能真正读懂人间冷暖,并将那些宝贵的瞬间带给公众。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