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孩咳嗽34天不愈,肺部布满异常阴影!罕见遗传病竟是 “元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21:34 1

摘要:8岁女孩持续咳嗽34天,伴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稍活动就发绀,按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还出现呼吸窘迫。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状磨玻璃影,最终基因检测揪出 “元凶”—— 晚发型钴胺素 C 型甲基丙二酸血症伴高胱氨酸尿症。本文根据《CHEST》2024年的一篇病

8岁女孩持续咳嗽34天,伴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稍活动就发绀,按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还出现呼吸窘迫。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状磨玻璃影,最终基因检测揪出 “元凶”—— 晚发型钴胺素 C 型甲基丙二酸血症伴高胱氨酸尿症。本文根据《CHEST》2024年的一篇病例报道《Late-Onset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an 8-Year-Old Girl》来详解这一罕见病,助你认清它的真面目。

(一)初现端倪:不寻常的咳嗽症状

8岁女孩因 “咳嗽、乏力、运动耐力下降34 天” 就诊。家长描述,孩子发病初期只是偶尔咳嗽,活动后会明显气短,甚至出现嘴唇发紫的发绀症状,但始终没有发热、咯血、血尿或抽搐等表现。

在当地诊所就诊时,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呼吸道感染,拍摄的胸部 X线片显示双肺弥漫性病变,不过当时未明确具体病因。更关键的是,孩子既往无特殊病史,围生期和家族史均无异常,也没有结核接触史,这为后续诊断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治疗遇挫:抗生素无效,病情持续恶化

为排查感染性疾病,当地诊所为孩子进行了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和 HIV 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暂时排除了结核与 HIV 感染的可能。同时,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正常,也排除了明显的免疫功能异常。

由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疑似社区获得性肺炎,医生给予静脉输注阿奇霉素治疗 1 周,但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无奈之下,孩子被紧急转诊至上级医院。

转诊后,入院查体发现孩子的生命体征已出现明显异常:体温36.8℃正常,但心率达132次 /分(正常儿童约70-110次/分),呼吸频率35次 / 分(正常儿童约18-20次 /分),血压142/105mmHg(儿童正常血压约 110-130/70-80mmHg),在室内空气下外周血氧饱和度仅88%(正常应≥95%)。

生长发育方面,孩子身高130cm(处于50%-75% 百分位,正常范围),但体重仅19kg(低于3% 百分位,明显偏轻)。肺部检查显示双肺呼吸音减弱,无湿啰音或哮鸣音;心脏检查可闻及 P2 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可能);腹部柔软无压痛,无肝脾肿大;无下肢水肿及杵状指(趾)。

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更多关键线索:

胸部 CT

:双肺弥漫性结节状磨玻璃影,边界模糊(图 1A、B),这一表现与普通肺炎的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

图1A和B

超声心动图

: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压差 69mmHg,正常一般<30mmHg),伴轻度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说明肺部病变已累及心脏循环系统。

血液检查

:红细胞大小不均伴大细胞增多(红细胞 3.9×10¹²/L,血红蛋白 142g/L,平均红细胞体积 10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36.4pg),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82.3mmol/L,正常儿童约 5-15mmol/L)。

尿液检查

:尿蛋白 2+,镜下血尿(红细胞 28-57/HP,正常应<5/HP),提示肾脏可能受累。

其他检查

:头颅 MRI、肾功能、叶酸及维生素 B12 水平均正常,排除了脑部病变、肾功能衰竭及维生素 B12 缺乏等常见问题;尿代谢筛查显示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13.5μmol/mmol,参考值<5.3μmol/mmol),高度提示代谢性疾病。

基因检测

:全外显子测序最终发现孩子携带 MMACHC 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A>G/c.609G>A),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这一结果为确诊提供了关键依据。

(四)精准治疗:多药联用扭转病情

明确诊断后,治疗方案迅速制定并实施:

针对全身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给予氨氯地平、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及西地那非联合降压、降低肺动脉压力。

针对甲基丙二酸血症,立即启动特异性治疗:肌内注射羟钴胺(1mg / 天),口服甜菜碱(300mg/kg/ 天)、亚叶酸(1mg/kg/ 天)及左卡尼汀(50mg/kg/ 天),以纠正代谢紊乱。

经过1个月的治疗和随访,孩子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血压和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尿蛋白和镜下血尿消失,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至 47mmol/L;鼻导管吸氧流量从2L/min 逐渐减至 1L/min,外周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目前仍在长期随访中,病情稳定。

二、深度解析:钴胺素 C 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CblC)的 “前世今生”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罕见却不容忽视的遗传病

MMA-CblC 是一种由钴胺素(维生素 B12)代谢障碍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病,核心问题是MMACHC 基因突变导致钴胺素活化受阻,进而引发甲基丙二酸(MM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体内蓄积,损伤多个器官系统。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该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在美国,发病率为1/60000-1/100000;而在中国,发病率更高,为1/3920-1/21488,这可能与不同人群的基因携带率差异有关,也提示我国儿科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

(二)分型与临床表现:从早发重症到晚发隐匿

根据发病年龄,MMA-CblC 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二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显著:

早发型

:约占所有病例的 90%,多在出生后 1 年内发病,表现为多系统进行性损害,以神经系统症状最为突出,如惊厥、发育迟缓、意识障碍等,常伴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异常、贫血等,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晚发型

:发病年龄在 4 岁以后,临床表现相对轻微,起病隐匿,部分患者甚至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常见症状包括乏力、运动耐力下降、神经系统异常(如认知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而以弥漫性肺病(DLD)为首发表现且无神经系统受累的晚发型病例,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中的患儿就属于这一特殊类型,也正因如此,初期易被误诊为普通肺部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MMA-CblC 的临床谱极广,即使是同一年龄段、同一基因突变类型的患者,症状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强弱、环境因素(如饮食中钴胺素摄入)、个体代谢能力等多种因素相关,也导致该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MMA-CblC 的发病机制核心在于 MMACHC 基因功能异常。MMACHC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钴胺素活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负责将食物中的钴胺素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分别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再甲基化和甲基丙二酸的代谢过程。

当 MMACHC 基因突变时,钴胺素活化受阻,会导致两条关键代谢通路异常: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

:同型半胱氨酸无法转化为蛋氨酸,在血液中蓄积,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栓形成倾向,这也是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肾脏损伤的重要原因 —— 肺部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内皮增殖,导致弥漫性肺病变;肾脏血管受累则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甲基丙二酸代谢障碍

:甲基丙二酸无法进一步分解,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作用,损伤神经系统、肝脏、心脏等多个器官,尤其对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影响更为显著。

既往尸检研究发现,MMA-CblC 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病变,包括肺循环血栓栓塞、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大量增殖,这也印证了 “肺血栓性微血管病” 是弥漫性肺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不过,具体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为后续治疗靶点的开发提供依据。

(一)鉴别诊断:排除多类疾病,缩小范围

MMA-CblC 引发的弥漫性肺病(DLD)需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鉴别,这是避免误诊的关键步骤,具体鉴别思路如下:

感染性病因排除

结核: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 干扰素释放试验、痰抗酸杆菌涂片及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检测(包括 NGS 测序)排除。

真菌感染:检测真菌生物标志物(如半乳甘露聚糖、β-1,3-D - 葡聚糖)、BALF 真菌培养及 NGS 测序,排除肺孢子菌肺炎、曲霉病等。

非感染性病因排除

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BALF 中无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排除该类疾病。

肺泡蛋白沉积症:BALF 过碘酸 - 雪夫(PAS)染色阴性,排除。

过敏性肺炎:无明确过敏原接触史,过敏原检测阴性,排除。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检测阴性,排除结缔组织病相关肺病。

其他遗传性代谢病:如尼曼 - 匹克病,通过酶学检测和基因检测排除。

在本文病例中,医生通过上述全面检查,逐一排除了上述疾病,最终将目光聚焦于遗传性代谢病,为后续的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指明了方向。

(二)诊断依据:三大核心指标缺一不可

MMA-CblC 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和基因检测结果,三者相互印证,才能实现精准诊断:

临床特征

:多系统受累表现,如肺部(弥漫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肾脏(蛋白尿、血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认知障碍)、血液系统(大细胞性贫血)等,尤其是不明原因的代谢性酸中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伴甲基丙二酸升高,需高度怀疑。

生化指标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该病的重要提示指标,本文患儿达 82.3mmol/L,显著高于正常范围。

血浆和 / 或尿液甲基丙二酸升高:尿代谢筛查显示甲基丙二酸水平 13.5μmol/mmol,超出参考值上限,是诊断的关键生化依据。

维生素 B12 和叶酸水平正常:排除因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导致的继发性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基因检测

: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或目标区域测序,发现 MMACHC 基因双等位基因致病性突变,是确诊的金标准。目前全球已报道 148 种 MMACHC 基因突变类型,不同人群的突变谱存在差异,如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 5 种突变为 c.609G>A、c.658_660delAAG、c.80A>G、c.482G>A、c.394C>T,占所有致病性突变的 75% 以上,本文患儿携带的 c.80A>G/c.609G>A 突变组合,就属于中国人群中常见的突变类型。

在我国,甲基丙二酸血症尚未纳入全国性新生儿筛查(NBS)项目,仅部分省市将其作为扩展新生儿筛查的试点项目。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包括:各地串联质谱(MS/MS)检测技术应用不均衡、缺乏足够可靠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不同地区遗传性代谢病的疾病谱和基因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尚未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筛查指南。

然而,多项研究已证实,新生儿筛查对 MMA-CblC 的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早发型病例,通过筛查实现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有效预防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降低死亡率。

对于晚发型病例,即使出生时无症状,通过筛查发现后进行 presymptomatic(症状前)治疗,也能改善长期预后,延长生存期。

因此,推动甲基丙二酸血症纳入全国新生儿筛查,是未来降低该病危害的重要方向。

(一)治疗原则:纠正代谢紊乱,对症支持

MMA-CblC 的治疗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使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恢复正常,预防或逆转多器官损伤。治疗需遵循 “早干预、个体化” 原则,具体方案包括:

羟钴胺素:作为活性钴胺素制剂,可直接补充体内缺乏的活性钴胺素,促进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常采用肌内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调整(如本文患儿为 1mg / 天),是治疗的核心药物。

甜菜碱:促进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蛋氨酸,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口服给药,剂量一般为 300mg/kg/ 天。

亚叶酸:参与叶酸循环,辅助改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口服剂量为 1mg/kg/ 天。

左卡尼汀:促进甲基丙二酸等有机酸的排泄,减轻毒性作用,口服剂量为 50mg/kg/ 天。


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如本文患儿使用氨氯地平(钙通道阻滞剂)、卡托普利(ACEI 类药物)、氢氯噻嗪(利尿剂)控制血压,西地那非(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降低肺动脉压力。

呼吸支持:对于低氧血症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或无创通气,严重时需机械通气。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改善营养不良(如本文患儿体重偏轻,需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生长发育)。

(二)预后影响因素:诊断时机是关键

MMA-CblC 的预后与诊断和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早诊断、早治疗

:无论是早发型还是晚发型病例,若能在症状出现早期明确诊断并启动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多器官损伤(如肺部病变、肾脏损伤、肺动脉高压)可部分或完全逆转,如本文患儿经过 1 个月治疗后,肺部症状、血压、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延误诊断

:若因误诊或漏诊导致治疗延迟,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如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智力低下、脑瘫)、慢性肾功能衰竭、肺纤维化等,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基因突变类型也会影响预后:如c.271dupA(欧洲常见)和 c.331C>T(法裔加拿大人、阿卡迪亚人、卡津人常见)突变多与早发型重症相关,预后较差;而c.394C>T 突变(在葡萄牙、意大利、阿拉伯及亚洲人群中常见)多与晚发型相关,预后相对较好。

(三)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MMA-CblC 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指标包括:

生化指标

:定期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浆和尿液甲基丙二酸水平,评估代谢控制情况,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器官功能

肺部:定期复查胸部 CT 和肺功能,监测肺部病变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肺动脉压力。

肾脏:定期检测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评估肾脏损伤是否进展。

神经系统: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儿童)或认知功能评估(成人),及时发现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

生长发育

:儿童患者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评估营养状况,调整饮食方案。

长期随访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还能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保障。

拓宽诊断思路

:对于不明原因的弥漫性肺病(尤其是儿童患者),无论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都应将 MMA-CblC 等遗传性代谢病纳入鉴别诊断范围,避免仅局限于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视生化筛查

:当患者出现 “弥漫性肺病 + 多系统受累(如高血压、蛋白尿、大细胞性贫血)” 时,应及时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甲基丙二酸水平,这两项指标是提示 MMA-CblC 的重要 “线索”。

基因检测的价值

:对于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尽早进行 MMACHC 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同时为家族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如明确父母是否为携带者,指导后续生育)。

推动新生儿筛查

:临床医生应积极呼吁将甲基丙二酸血症纳入全国新生儿筛查项目,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MMA-CblC 涉及呼吸、儿科、遗传代谢、心血管、肾内科等多个学科,多学科协作(MDT)可实现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尤其对于复杂病例(如本文中伴肺动脉高压的患儿),MDT 能显著改善诊疗效果。

来源:沈凌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