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餐饮市场掀起“现炒”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1:15 1

摘要:东南网9月26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林夏悦 文/图)“滋啦——”推开“乡烟起·福建闽北菜馆”福州东街口店的门,玻璃隔断的厨房里,厨师们围着灶台忙碌不停,颠勺、翻炒间明火升腾,从食材切配到菜品出锅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炒菜声此起彼伏。这家店在门口有标示“非预制,真

在“乡烟起·福建闽北菜馆”福州东街口店的在厨房里明火升腾。

东南网9月26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林夏悦 文/图)“滋啦——”推开“乡烟起·福建闽北菜馆”福州东街口店的门,玻璃隔断的厨房里,厨师们围着灶台忙碌不停,颠勺、翻炒间明火升腾,从食材切配到菜品出锅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炒菜声此起彼伏。这家店在门口有标示“非预制,真手艺”的宣传标语,获得不少消费者好评,该门店荣获抖音2025年“心动榜”餐厅榜单。

近期,预制菜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消费者对其营养价值、知情权保障等问题高度关注。日前,国务院食安办已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记者走访发现,福建餐饮市场正悄然掀起“现炒热”,不少餐厅纷纷打出“现炒”“拒绝预制菜”“非预制菜”的口号,以此吸引食客目光。

消费者对预制菜褒贬不一 商家普遍未明示

近年来,预制菜凭借便捷高效、口味多样的优势,快速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目前,在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使用预制菜的情况已十分普遍。

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部分餐饮商家及外卖平台未明确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记者在福州走访多家餐厅发现,无论是纸质菜单还是手机点餐系统,均未设置预制菜使用标识;在外卖平台上查询时也发现,多数商家仅标注食材原料、制作方法等信息,对是否使用预制菜只字未提。

“百姓食堂”悬挂“热锅现炒”标识。

许多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并不知情。“点餐时根本没人提醒是不是预制菜,有些菜吃起来不新鲜,口感较差。”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说道。福州上班族张女士每周会点3-4次外卖,她表示从未注意过商家是否标注预制菜,“如果提前知道是预制菜,我可能会优先选现做的,至少心里更踏实”。

对于预制菜,不同消费者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体验。福州的徐女士认为,无论预制菜还是现做菜,美味才是最重要的,相比预制菜,她更难接受口味不佳的现制菜肴;来自兰州的黄女士则表示,既然是预制菜,就该做到好吃且价格实惠。“我能区分部分预制菜和现做菜,尤其是面食、茶点这类品类,但如果喜欢一家店的食物,对是否为预制菜就不会太在意。”徐女士说。

不过,也有网友对预制菜保持平常心:“像鱼丸、鱼面、肉燕等福建特产,大部分本身就是预制食品;佛跳墙这种经典名菜,不可能每家店都为游客文火慢炖10小时再上桌;荔枝肉要是不提前炸好,上菜速度会特别慢……”

“现炒”成餐企新招牌 多家门店拒绝预制菜

近期,在大众点评App上,福建部分餐厅的主页顶端已标注“本店承诺:热菜现制现炒”的标识。平台称,餐饮商家“热菜现制现炒”信息栏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正式上线后,门店可以通过商家后台随时发布店内热菜“现制现炒”信息,向消费者呈现后厨动态。

“乡烟起·福建闽北菜馆”在醒目位置标明“非预制”。

“乡烟起·福建闽北菜馆”在大众点评上增设了“热菜现制现炒”标识,该品牌创立于2022年,目前在福州已有三家门店,且均采用明厨亮灶模式。品牌创始人肖海林出身厨师,他表示,从第一家店开业起,就明确“非预制”定位,坚持在餐厅现场烹饪,食材大多来自南平、三明等地:大田的猪肉,大金湖水库的鱼,建瓯、邵武和光泽的特色蔬菜……都是当天采购,每天通过冷链车配送到福州各门店。

“红烧大金湖雄鱼头”是店里的招牌菜,原料鱼从泰宁大金湖批量直运福州后,会先暂养以保持活性,当餐现宰取头,鱼头均由厨师现场剖开清洗、烹饪。曾有顾客质疑店里的招牌烧牛筋是预制菜,理由是“下单五分钟就能上桌”。对此,肖海林解释:“这其实是提前备菜的‘预加工’,和工厂生产的预制菜完全不同。”他表示,像牛筋、牛腩这类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菜品,会提前进行焯水、焖煮等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口感软烂入味。

厨师在焖煮红烧肉、烧凤爪。

记者在餐厅厨房内看到,多名厨师正在专注切菜、处理新鲜食材,同时还有红烧肉、烧凤爪在焖煮,各类汤品也在慢炖。“厨房通常有10名左右的厨师,虽然人力成本增加了,但能保证食材新鲜。我们还会根据收餐后冰箱食材的库存量来考核厨师,尽量让食材不隔夜。”肖海林说。

肖海林认为,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而餐饮的本质是“健康的美味”,他希望顾客能在自己的餐厅里品尝到真正的烟火味。目前,该品牌第四家店已选址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正处于装修阶段,计划11月开业,届时将延续“非预制”“明档厨房”的运营模式。

“扁肉食堂”店里的阿姨在包制扁肉。

记者走访中还注意到,不少餐厅都打出了“现炒”“不预制”“绝无预制菜”等标识。福州“网红”餐厅“扁肉食堂”凭借口碑传播收获众多好评,在其北大路门店,店外菜单除标注菜品名称和价格外,还特别添加温馨提示:“本店无任何形式预制菜,请放心食用”;店内则醒目地写着“猛火现炒更健康”,店员还会在餐桌前现场包制扁肉。“招牌必点的‘荔枝田鸡’是腌制后现炸的,”店员介绍,由于店面不大,店里只有2名厨师,而制作“酸汤海鲈鱼”的食材均为活鱼现场处理,且每日限量3条。

餐厅在门楣上悬挂“现炒不预制”的招牌。

在福州火车站,一家名为“笨菜头”的湖南菜餐厅,在门楣上悬挂“现炒不预制”的招牌;另一家百姓食堂自助快餐店则标注“大厨新鲜现炒,看着炒,吃得更放心”等字样,透过透明玻璃,能清晰看到厨师在厨房内炒菜的场景。

完善监管与社会共治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不少餐厅在大众点评上标注“热菜现制现炒”。

何为预制菜?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形、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福建省消委会表示,随着预制菜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逐步升级,越来越多的预制菜企业通过优化配方、改进工艺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着健康、营养的预制菜产品。

商家贴出“绝非预制”的宣传海报。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像辣条、卤蛋、罐头,本质上都属于预制食品。”一名餐饮业从业者表示,行业现存问题的核心在于“监管缺位”与“概念模糊”,“如果监管到位,企业能明确告知顾客‘这是预制菜’,且能保证保质期短、无过多防腐剂,消费者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在很多企业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还卖出高价,这才引发消费者反感”。

福建省消委会建议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预制菜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消费者的知情权,福建省消委会提醒:餐饮商家或外卖平台应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选择权与知情权,通过在菜单上明确标注、在订单详情中详细说明等方式,让消费者清晰知晓所点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消费者在点餐时,也有权向商家询问预制菜相关情况,或查看商家是否提供相关说明,优先选择信息透明、诚信经营的商家,确保自己能明明白白消费。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