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混动车型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40%,几乎占据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混动技术始终处于舆论与市场的双重漩涡。
曾有人将其视为“智商税”,认为是落后且多余的技术路线。
但市场数据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混动车型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40%,几乎占据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
这种舆论与销量的割裂,让人们不禁思考,混动技术究竟发展到了何种阶段?
消费者又为何青睐曾不被看好的混动车?
消费者对混动车型的期待,本质上是对“全能出行”的追求。
日常通勤时,希望能享受低廉的用电成本,每公里电费低至0.3元。
长途出行时,又渴望摆脱里程焦虑,无需在服务区争抢充电桩。
同时,还希望拥有智能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绿牌带来的出行便利。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让混动车型成为连接燃油车与纯电车的重要纽带。
只是,早期混动技术存在诸多短板,部分混动车型搭载的小容量电池,难以满足用户对纯电续航的期待。
不少车主购车后更倾向于纯电驾驶,却需频繁充电,两三天就要充一次电,既浪费时间,又要时刻计算剩余续航里程。
而且,许多混动车型仅支持慢充,从20%充至80%需数小时,应急补能极为不便。
极端天气也给混动车型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冬季低温会使电池电解液黏度升高甚至结晶,导致充电效率大幅下降。
夏季高温则加速电解液氧化分解,不仅浪费电解液,还可能引发电池热失控,部分车型的电池管理系统会强制降低充电效率甚至禁止充放电。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三电技术不成熟的混动车型,会出现“动力弱、油耗高、充电慢”的问题。
不过,随着技术不断突破,这些痛点正被逐步解决。
以某汽车为例,其依托原生电动架构,成为首个全品类搭载800伏混动系统的品牌。
该架构下的电源器件和线缆更轻更小,为大电池和大油箱腾出空间。
使旗下混动车型纯电续航可达360-410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
日常通勤甚至短途长途都能轻松应对纯电出行。
在补能效率上,该汽车的智混5C超充技术表现亮眼。
常温状态下,车辆从20%充至80%仅需12分钟,相当于在服务区短暂休息的时间,就能补充三四百公里的续航里程。
即便在极端天气下,其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也能发挥作用。
在全球首个52度高温充电测试中,车辆经过15小时高温静置。
同时开启空调、外接用电设备,通过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调节,35分钟内即可将电池温度调节至适宜区间,从20%充至80%仅需不到13分钟。
在零下24度的超低温测试中,也实现了相近的充电效率,彻底破解了混动车型在极端天气下的补能难题。
安全性与能效方面,混动车型同样有显著提升。
在对同一电池包先后进行针刺实验和5米跌落实验。
依靠三维隔热墙、16重物理防护结构以及1500兆帕潜艇级缸底护板等技术。
电池包顺利通过测试且无起火爆炸现象。
能效方面六种工作模式覆盖城区、高速、紧急加速等多场景,市区行驶可实现纯电体验,低噪音且零油耗。
高速行驶时发动机直驱接入,1升油可发3.7度电,比主流车型高5%,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事实上在混电车发展的同事,纯电车型也不甘示弱发展迅猛。
如今主流纯电车的续航能力已能满足日常通勤和周末出游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充电站点,长途出行的续航焦虑也在逐渐缓解。
纯电车充电成本远低于燃油车,维护成本也因无复杂发动机和变速箱系统而更低,驾驶体验上也更为平顺安静。
长远来看,固态电池技术被视为纯电车型突破的关键。
固态电池不使用液体电解液,安全性大幅提升,理论能量密度是现有锂电池的2-3倍。
1000次循环后仍能保留80%以上容量,在零下20度低温下也可正常工作。
若能实现量产,将使纯电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补能速度甚至超越燃油车。
目前,宁德时代已投入5年以上研发资金,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车企也纷纷推出固态电池路线图,预计2027年固态电池有望量产装车。
当下,车企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呈现多元化态势。
2025上海车展上,上汽大众发布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
CLTC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纯电续航达350公里。
要知道此前大众曾对增程式混动技术持否定态度,如今的转变正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体现。
通用、日产、本田、丰田等合资企业也在混动领域加码。
极氪、阿维塔、理想等新势力企业也纷纷推出混动车型。
不过,蔚来和长城仍坚持纯电路线,长城汽车认为增程式技术是“退步”。
蔚来则认为“纯电+换电”模式更具优势。
2024年纯电、插混、增程车型市场份额分别为60%、30%、10%,在个别月份混动车型销量超过纯电车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2025年插混市场份额或提升至40%,增程维持10%,纯电缩窄至50%。
未来几年插混份额可能进一步升至50%,但随着固态电池量产,2027年纯电市场份额或重夺70%。
无论是混动还是纯电,都有其独特优势与适用场景。
混动车型在当前阶段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满足了多元化出行需求。
纯电车型则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成熟与基础设施完善,潜力巨大。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多种动力类型的车型将并行发。
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而最终的市场格局,仍将由技术进步与用户选择共同决定。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