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肿瘤创新疗法在欧美、东盟国家获批,改变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9月17日~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盛会特别聚焦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前沿科技。为此,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深入解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肿瘤创新疗法在欧美、东盟国家获批,改变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9月17日~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盛会特别聚焦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前沿科技。为此,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深入解读中国医药创新力量的崛起之路,以及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和国产创新药替雷利珠单抗在破局消化道肿瘤防治、驱动创新药全球征程中的核心价值与成就。
专家简介
- 邓艳红 教授 -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肿瘤科学科带头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山大学医学院肿瘤教研室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秘书长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学会副会长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 (4篇),Cancer Cell,Lancet Gastroenterol & Hepatol,Lancet Oncology, Clin Cancer Re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中国医药创新力量的崛起,IIT破局消化道肿瘤防治
随着全球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药研发已成为提升国家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药不仅能满足临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驱动产业持续创新,也是衡量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取得显著进展。过去十年间,中国首次批准新药的比例稳步攀升,至2024年,中国占比已达39%,逼近美国的41%3。这标志着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中国力量正加速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成功实现了从仿制药大国向全球医药创新重要力量的跨越。
消化道恶性肿瘤作为我国癌症防治的重点领域,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早诊率的特征4。2022年,中国因癌症死亡的257.42万人中,消化系统肿瘤死亡人数占比高达44.08%5,凸显了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严重性。目前,单纯依赖现有诊疗路径难以有效扭转态势。未来,亟需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我国消化道肿瘤整体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在此背景下,在我国开展的大量IIT研究为新药研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IIT研究也是增强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综合实力、攻克临床实际问题、展现中国研究者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
IIT 研究:彰显中国研究者的创新理念与成就
IIT研究是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以个体或群体为研究对象,不以药品、器械注册为目的,研究疾病诊治及健康维护活动的研究。IIT研究的本质是研究者基于实际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发起的课题,有助于新药或者新的治疗方法的验证和发展,填补现有诊疗策略的空白6。随着我国临床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断提升,IIT研究项目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其在整个临床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也逐步凸显7这种由研究者主导的创新价值,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得到了显著体现。在直肠癌治疗方面,标志性的FOWARC研究带来了治疗范式的转变。FOWARC研究8结果先后于2015年、2018年和2023年3次登上ASCO舞台做口头报告,并三次登顶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JCO,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十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相比于标准放化疗,mFOLFOX6新辅助化疗或联合放疗,10年无病生存率(DFS),局部复发率(LR)及总生存期(OS)均无显著差异,单纯mFOLFOX6新辅助化疗并未影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局部控制与远期生存,再度确证新辅助化疗联合选择性放疗可考虑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选择之一。针对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探索,OPTICAL系列研究提供了重要见解。OPTICAL研究9结果显示,对于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mFOLFOX6或CAPOX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未能显著改善3年DFS,但实现了较高比例的pCR率和肿瘤降期。且安全耐受,因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基于此,进一步探索了更强化疗与免疫联合的策略。OPTICAL-2研究10是一项随机对照、三臂设计的Ⅱ期临床研究,评估了新辅助mFOLFOXIRI联合或不联合卡度尼利单抗对比mFOLFOX6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疗效。研究数据显示,mFOLFOXIRI化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相比mFOLFOXIRI组和mFOLFOX6组pCR率、降期率和MPR率均实现了约20%的显著提升。所以未来Ⅲ期临床研究的前景也非常值得期待。与此同时,在免疫治疗特定人群的探索上,中国研究者也走在了前沿。PICC研究11是全球首个探索PD-1单药±塞来昔布新辅助治疗 dMMR/MSI-H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D-1单药在 dMMR/MSI-H 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展现出优异且持久的 5 年生存获益。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彰显了中国研究者的创新理念与卓越成就,为全球肿瘤诊疗实践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产研融合:中国研究者与本土创新药——替雷利珠单抗的全球征程
在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中国创新药的身影正日益凸显,其中替雷利珠单抗凭借扎实的临床证据和广泛的适应症,成为该领域的标杆性药物。替雷利珠单抗的成功,核心在于其背后一系列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高质量的原创性临床研究,切实改变了多个瘤种的全球临床实践。凭借其强大的循证医学证据,替雷利珠单抗在席卷全球的创新药“出海”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创新药国际化战略的典范。
RATIONALE-305研究12开启了中国研究者领导全球多中心Ⅲ期消化道肿瘤研究之先河。RATIONALE-305 研究是徐瑞华教授主导的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终该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相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OS(15.0个月 vs 12.9个月,p=0.0011)。基于RATIONALE-305研究结果,替雷利珠单抗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晚期胃癌一线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领域也取得了多项关键性成果。RATIONALE-302研究13是沈琳教授主导的一项开放标签的全球多中心Ⅲ期随机研究,在欧洲、亚洲及北美地区对比了替雷利珠单抗与化疗作为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替雷利珠单抗组较化疗组OS显著改善(中位OS 8.6个月 vs 6.3个月;HR=0.70)。无独有偶,徐建明教授主导的RATIONALE-306研究也多次登上国际大会讲坛,RATIONALE-306研究14纳入既往未接受过全身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OS达17.2个月,较安慰剂联合化疗组10.6个月延长近7个月(P<0.0001)。正是基于RATIONALE-302/306研究的成功探索,替雷利珠单抗已经成功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以及部分东盟国家获批ESCC二线、一线治疗适应证。在精准治疗领域,替雷利珠单抗对MSI-H/dMMR实体瘤也展现出显著疗效。沈琳教授主导的RATIONALE-209研究15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用于既往接受过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组织学证实转移性的MSI-H/dMMR实体瘤(包括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显示,纳入患者ORR为49.3%,其中MSI-H/dMMR mCRC患者ORR达43.5%。基于RATIONALE-209的研究数据,替雷利珠单抗在国内已获批用于治疗既往经治、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dMMR实体瘤(包括结直肠癌),并已经成功纳入到国家医保目录。综上所述,从胃癌、食管癌到结直肠癌,替雷利珠单抗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且深入,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并出海成功的民族药物,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更切实为全球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了福祉。
乘风破浪:IIT与研究驱动下的成功出海
中国创新药出海征程中,IIT研究和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其RATIONALE系列研究均由中国研究者主导设计并协同全球多中心执行,产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成果不仅成功推动药物本身在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获批相关适应症,更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对中国医药创新实力和产品质量的信心与认可,为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中国IIT研究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研究者国际地位的显著跃升。 通过成功设计、领导并完成大型临床试验,中国研究者向世界证明了自身具备进行国际一流临床研究的能力——从顶层方案设计、跨国多中心协调管理,到最终产出改变临床实践的高质量数据。 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原研创新药在全球的声誉和认可度,也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研究者在全球肿瘤研究舞台上的话语权和领导力。
总 结
此次东博会聚焦 “三医” 前沿科技,为中国医药创新成果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实力与担当。相信未来,随着 IIT 研究体系的持续完善、本土创新药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有望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全球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治疗选择,为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吕倩鹏,吴等.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政策量化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4,41(12):1393-1399.
2. 王奇巍,等. 中国创新药鼓励政策改革进展与成果. 中国新药志,2024,33(13):1297-1302.
3. Liu S, et al. The rise of Chin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rom 2015-2024: a decade of innovation. Nat Rev Drug Discov. 2025 Jul 21.
4. 王洛伟,等. 中国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现状及挑战.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5): 353-356.
5. 郑荣寿,陈茹,韩冰峰,等.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3):221-231.
6. 巩福莲,王等. 中国医疗机构内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之管理要素分析. 现代医院,2022,22(8):1149-1152,1156.
7. 孙健,等. 科学性审查视角下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方案撰写问题及对策[J]. 现代医院,2024,24(2):311-313,316.
8. Zhang J, et al. Neoadjuvant Modified Infusional Fluorouracil, Leucovorin, and Oxaliplatin With or Without Radiation Versus Fluorouracil Plus Radiation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Updated Results of the FOWARC Study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10 Years. J Clin Oncol. 2025 Feb 20;43(6):633-640.
9. Hu H,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Oxaliplatin and Fluoropyrimidine Versus Upfront Surgery for Locally Advanced Colon Cancer: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OPTICAL Trial. J Clin Oncol. 2024 Sep 1;42(25):2978-2988.
10. Jianwei Zhang, Huabin Hu, Xiaoyu Xie, et al. Neoadjuvant mFOLFOXIRI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adonilimab versus mFOLFOX6 alone in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PTICAL2).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5 May 28.
11. Hu H,et al. Neoadjuvant PD-1 blockade with toripalimab, with or without celecoxib, in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PICC): a single-centre, parallel-group, non-comparative,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Jan;7(1):38-48.
12. Rui-Hua Xu, et al.Tislelizumab (TIS)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vs Placebo (PBO) Plus Chemo as First-line (1L) Treatment of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GC/GEJC): Final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RATIONALE-305 Study.2023 ESMO.Abstract LBA80.
13. Shen L, et al. RATIONALE-302 Investigators. Tisle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ATIONALE-302): A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J Clin Oncol. 2022 Sep 10;40(26):3065-3076.
14. XU J, et al. 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placebo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ATIONALE-306): a global,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 2023;24(5):483-495.
15. Long-term follow-up of a phase II study of tislelizumab (TI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p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loc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 or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dMMR) solid tumors, 2023 ESMO, 1057P.
编辑:Ruth
审校:Ruth
排版:Kenke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