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一夜击落苏-34、轰炸俄港口,泽连斯基自信了:停战就辞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20:05 1

摘要:这次苏-34被击落说明F-16加AIM-120的组合,赋予了乌军在更远距离上猎杀俄军战机的潜力。俄军飞行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执行轰炸任务了,必须时刻警惕来自空中的威胁。

环球网报道,一架俄罗斯苏-34战斗轰炸机在扎波罗热方向被击落,乌军证实是由F-16战斗机发射美制AIM-120C空空导弹完成猎杀。

苏-34作为俄军前线轰炸的主力,以往凭借防空漏洞肆意轰炸,但这次它载满FAB系列炸弹,机动性受限成了F-16的活靶子。

这次苏-34被击落说明F-16加AIM-120的组合,赋予了乌军在更远距离上猎杀俄军战机的潜力。俄军飞行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执行轰炸任务了,必须时刻警惕来自空中的威胁。

而就在苏-34被击落前不久,乌军无人艇穿透俄军防线,直击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图阿普谢石油码头,引发管道爆炸。

图阿普谢港是俄罗斯石油和成品油出口的关键枢纽,港口内油罐、管道密布。这次成功袭击,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物理破坏和可能引发的二次殉爆,更暴露了俄军海岸防御的漏洞:大白天的,仅240米宽的港口开口竟无人值守,直到爆炸后俄军才仓促拦截乌军第二艘爆炸艇。

泽连斯基更是在接受采访时毫不避讳地声称,袭击俄罗斯能源和军工基础设施的行动,得到了特朗普的“直接支持”。

或许是因为乌军这两天的“胜利”给了泽连斯基信心,亦或许是特朗普的力挺言论让他觉得停战指日可待,泽连斯基突然宣布:“一旦停战,就提议举行选举,而我将不再参加,因为我的目标是结束战争不是接着当总统”。

这话听起来有点悲壮,却是一招极其高明的政治策略,笔者看来他这一句话释放了三层关键信号:

第一层:向国内喊话,巩固权威,堵住反对者的嘴。

战争打了这么久,乌克兰国内难免有疲惫和不同的声音。泽连斯基此举是在明确告诉所有人:我泽连斯基打仗,不是为了赖在总统位置上,我的唯一目标就是保卫国家、争取胜利。如果和平降临,我立刻还政于民。

这姿态,首先就把“恋栈权位”的质疑给堵死了,强化了自己作为战时领袖的合法性和道德高度,凝聚了内部共识。

第二层:说给西方,尤其是向美国听的。泽连斯基也是在告诉美西方:我把我所有的政治资本都押在“彻底胜利”上了,没有退路。所以你们最好别再动那种牺牲乌克兰利益、妥协停战的念头。

尤其是在他与特朗普会晤后放出这个消息,明显是希望捆绑美国,将支持乌克兰进行到底变成特朗普政府的“政治正确”。

第三层:为可能的战后格局提前布局, 这也是一种务实的考量。一场大战后的国家,百废待兴,政治生态必然重组。泽连斯基主动提出战后选举,是试图掌握主动权,为自己和所属政治力量争取一个体面、有序的过渡,避免战后可能出现的政治混乱或被清算的局面。

所以,泽连斯基这招,是以退为进,是压力,也是算计。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战争的结局死死绑在一起,迫使各方必须在他设定的轨道上前行。

现在来看,泽连斯基还是很有自信的,这就引发的一个问题,假如说最后乌克兰真的赢得了最终的胜利,那美国是输是赢?

表面上看,如果乌克兰在特朗普政府“有限的支持”下最终取胜,这无疑是打了特朗普的脸,也挑战了美国自二战以来“世界领袖”的神话。欧盟会信心大增,多极化世界会加速到来。

但我想提出一个可能反直觉的观点:即使乌克兰赢了,美国,依然可能是最大的赢家之一,甚至是俄罗斯,他的部分核心利益也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保全。而真正被牺牲的,或许是欧洲的战略自主和乌克兰的国家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

其一,美国的两个核心目标已经达成:当初美国发动这场“代理人战争”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彻底摧毁俄罗斯吗?风险太大。更现实的目标是:极大地削弱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和国力;牢牢绑定欧洲尤其是北约。

所以,无论最终是乌克兰惨胜还是双方僵持停火,俄罗斯都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被长期孤立和削弱。欧洲对美国的安全和能源依赖达到了新高。这两个核心目标,美国都已经实现了。

其二,“离岸平衡手”的战略成功:美国最擅长的就是“离岸平衡”。它没有派出成建制的部队,主要通过援助武器、情报和资金,就让欧洲大陆的两个主要力量俄、欧相互消耗。

欧盟被迫承担起支援乌克兰的主要责任和成本,国力受损,战略自主进程被打断。一个被削弱但又不至于崩溃的俄罗斯,和一个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欧洲,最符合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利益。如果乌克兰“惨胜”,这个局面就完美形成了。

其三,军工复合体和能源商的红利:战争期间,美国军工企业订单暴增,欧洲国家纷纷提高军费,大量购买美制武器。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早已流入美国资本的口袋。

战争持续越久,他们赚得越多。即便战争结束,一个武装到牙齿、对俄罗斯充满恐惧的欧洲,将是美国军火商的长期饭票。

其四,对俄罗斯的“隐性”安排: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即使乌克兰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任何最终的和平协议,都可能包含大国背后的交易。

美国完全可能默许甚至推动一项协议,其中包含对俄罗斯某些核心利益的变相承认,以换取俄罗斯的妥协,这样,美国既达到了削弱俄罗斯、绑定欧洲的目的,又避免了与一个核大国“鱼死网破”。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讨论“新武器系统”以迫使普京谈判,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以战逼和”的策略,而非追求绝对的胜利。

所以,当我们审视俄乌冲突时,不能陷入简单的“善恶”、“输赢”二元论。

至于乌克兰,即便最终“赢”了,也会沦为一个主权和领土尚未完全恢复、人口流失、经济凋敝的“惨胜”之国。而欧洲的“赢”则是得了一个安全上的“假象”。更何况,乌克兰想赢,这概率是极低的。

来源:薛小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