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底色》:在信任稀缺的时代,企业家如何以“真我”破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20:00 1

摘要:在近期预制菜信任危机中,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从"起诉风波"与后续"打明牌"的转变,恰如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当下企业面临的信任考题,更抛出企业家如何走向前台的新时代命题:当消费者以更严格的目光审视企业,幕后的企业家该如何应对?品牌信任受限时,企业家怎样真正拉近与消费

在近期预制菜信任危机中,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从"起诉风波"与后续"打明牌"的转变,恰如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当下企业面临的信任考题,更抛出企业家如何走向前台的新时代命题:当消费者以更严格的目光审视企业,幕后的企业家该如何应对?品牌信任受限时,企业家怎样真正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企业家IP” 的商业价值该如何定义,又能否成为商业世界新的 “流通货币”?

关于企业家IP的核心疑问,或许能在微博推出的《底色》栏目里找到参考。该栏目以《上场》、《共振》、《直面》三部曲为脉络,围绕企业家IP建设的价值与路径展开深度讨论。不仅引发了业界的广泛热议,更激发了企业家群体的深刻反思。栏目推出后,官微单账号平均每条视频播放量2000w,互动值过万;#企业家的底色是什么# 话题词阅读量达2.1亿,讨论量达8527,互动量达3.6w。

为此,今日广告特别邀约微博商业市场总经理侯燕,就栏目内容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其创作背景、核心思考与社会反响。

微博商业市场总经理侯燕

——

回应时代之问

探寻信任之本

项目的诞生,往往源于一个尖锐的时代之问。《底色》的诞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当前商业环境中信任缺失与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的深度回应。

今日广告:基于什么背景,想要做企业家IP相关的专题片?

侯燕:制作该系列视频的初衷,是想引发业界、合作伙伴、客户以及更广泛的营销从业者,共同探讨当下挑战及企业家躬身入局的命题。

近几年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明显,白牌产品以“平替”策略不断冲击着品牌市场,也让营销人产生自我怀疑:是继续坚持品牌战略,还是押注效果广告?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品牌在压力下,越来越多地转向效果投放,却陷入“流量反噬”——内容日趋套路化、营销精准度降低、用户信任下降......建立商业信任变得愈加困难。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标杆企业家的先进实践。比如雷军在微博上长达十年的持续耕耘,董明珠、俞敏洪等老一辈创业者的奋斗与贡献,中生代企业家的努力,以及新生代创业者(包括二代)的积极探索......这让我们看到,也许企业家IP是穿透噪音、突破信任危机的关键方式。

在这个专题片中,我们无意给出方向性结论或建议,而是期望通过呈现事实、现状与优秀实践,激发大家思考,推动一场开放式讨论。

今日广告:《底色》系列专题片的这个名称“底色”有什么特殊寓意?

侯燕:首先,“底色”是指本来的颜色,是剥离层层包装之下最深层次的那个颜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传达的是,当企业家打造个人IP、构建人设与形象时,应当回归本真,呈现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包装。这是“底色”的第一层含义——回归本真。

其次,“底色”也指向商业的本真,即商业的本质内核。它不是向社会的“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竞争”,而是“协作”;不是消费者、员工、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耗”,而是“繁荣”。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是一种利他最终实现利己的、强大的、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积极力量。

当下浮于表面的信息太多,人们渴望看到更深层的内容,我们也希望能明确表达更核心的内容。所以最终,我们将题目定为“底色”。

今日广告:在策划《底色》专题栏目时,有着怎样的创作构思?

侯燕:《底色》由上中下篇构成,分别是《上场》《共振》《直面》,从三个维度进行拆解。

《上场》讲的是破局和价值,从现象入手,探讨为何有那么多企业家走到台前,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情势所逼,他们和网红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共振》部分,很多参与访谈的专家表达,企业家IP还是要聚焦在更务实一些的做法上;《直面》部分,讨论了企业家是否躬身入局,都会面临挑战和风险,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并探讨用何种方式应对危机以获得成功,这是第三集阐述的内容,由此构成了这三部曲。

不过,这三部曲拆解完后,我们觉得有些遗憾。这些年做中视频甚至短视频时,常有遗珠之感,好内容未能充分呈现,于是我们补充了后面的一个系列,命名《信任的力量》。

《信任的力量》是从营销专家维度出发,讲述他们各自的思考逻辑与脉络。《底色》是从企业家角度剖析,而后九篇《信任的力量》则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探讨消费者因何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信任,进而焕发信任经济的力量,二者是相互呼应的关系。

尽管短视频已成为普遍的观看习惯,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渴求并未消减,这恰恰为优质好内容的诞生创造了机遇。以梁将军为例,他在《底色》中分享了对于企业家IP的深度洞察,迅速吸引了其核心粉丝前来观看;同时,《底色》栏目在微博端实现传播破圈后,又为梁将军反向引入了新的关注者。这种内容与IP的双向导流,既打破了圈层壁垒,也弥补了优质内容与精准受众之间的连接鸿沟。

另外,团队除了通过视频与图文互补丰富了视觉体验,还以播客小宇宙的音频形式覆盖了听觉场景,让通勤路上、做家务中的爱好者和思考者可以随时收听。这正是营销人该做的:用贴近受众喜欢的方式,推出更优质的内容。

——

真诚的IP才能引发真正的共鸣

任何内容的最终价值,都由市场与用户的反响来定义。《底色》上线后,其引发的讨论热度与深度均超出了创作团队的预期。

今日广告:目前栏目反馈如何?

侯燕:专题片发布后的热度确实超出预期,视频号、微博、小宇宙等平台宣发数据相当喜人。而最可贵的当属互动情况,尤其是在微博网友的评论区,藏着比内容本身更珍贵、更真实的声音。

首先,视频在行业领域获得了目标专业人士(To B群体)的认可,参与拍摄的专家们纷纷围绕视频内容展开讨论。而这种核心圈层的自发探讨,也验证了内容在专业维度上产生了共鸣。

其次,比较出乎意料的是视频在C端用户中的反响。在#企业家的底色是什么#这个话题词下,有反对的声音,也有支持认可的评论,还有用户催更,甚至有为自己的“偶像”企业家争取更多镜头的,都是一些很朴素可贵的观点。

看到这些反馈后,才让我们确信片子确实引起了共鸣,效果还不错。

今日广告:对于个人IP 打造,您觉得什么东西是最核心和重要的一点?

侯燕:我高度认同《底色》视频中传递的观点。

首先,真诚是成败的关键。在当下社媒环境中,如果靠包装就能取胜,那这种胜利会多如牛毛且无含金量。但真正的商业环境并非如此。像胖东来、雷军,大家都认为真诚是他们的“底色”。去伪存真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户认同企业的过程。过程纵然艰辛,建立的信任却非常牢固。有些用户反馈说:在微博经营账号很难,但在某些平台做大账号很容易,疑惑是不是红利问题。

我们分析米粉群体就会发现,真正的用户力量源于长期共同成长。即便早期产品存在不足,但用户仍不放弃帮助品牌迭代——这与那些渴望“开号即获十万粉”的速成思维形成鲜明对比。“速成想法”本身就不是企业家思维,更非长期主义的表现。企业家若缺乏长期耐心,很难建立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

第二层,是企业的底色。如果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仅靠包装、slogan或广告,其实是行不通的。这两年的营销讨论呈螺旋式上升,从追逐流量到重新审视品牌力量,我们会发现企业立身之本,还是在于产品本身承载的硬实力,与品牌内核穿透人心的力量。

只能依靠于企业的底色,即产品实力+企业家真实人格——展现企业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做这件事,并将真实内核融入工作或事业中。可能有人会骂、会批评,但我相信,人们终将回归一个基本认知:包装出来的人设终会崩塌,只有坚守产品本质、不惧暴露真实的企业家精神,才能赢得持久认可。

这正是《底色》第三部分想表达的:最终喜爱你的,是能接纳你不完美的人。硬币总有另一面,当我们开始接纳所谓的“底色”,本身就带着对人性的共通理解。在当下环境中,大家对品牌是偏好还是拒绝,都是每个人的自由,都是消费者在用自己的方式投票。

——

结语

《底色》的探索远未结束,它更像是一面旗帜,插在了当前商业信任重建的十字路口。在这个信息冗余却信任稀缺的时代,企业家走向台前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真正的破局之道,并非追逐流量红利或打造完美人设,而是回归商业与人性最本质的“底色”——真诚、真实与长期主义。唯有如此,才能穿越周期的迷雾,在用户心中植下信任的种子。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