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权威医学专家、营养学家,甚至一些医学界的院士都纷纷在公开场合提醒:白酒不是不能喝,但很多人喝的方式真的是错的。喝了几十年白酒,反而把身体喝坏了,这是怎么回事?
说起白酒,很多人都觉得是“饭桌上的主角”,尤其逢年过节、亲朋聚会,没点白酒还真像少了点气氛。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权威医学专家、营养学家,甚至一些医学界的院士都纷纷在公开场合提醒:白酒不是不能喝,但很多人喝的方式真的是错的。喝了几十年白酒,反而把身体喝坏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其实不光是“喝多少”的问题,还涉及到“什么时候喝”“和什么一起喝”“喝的是什么白酒”“身体状况适不适合喝”这些环节。很多人喝白酒从来没想过这些细节,只知道“来一口解乏”“来一杯助兴”,但身体可不是这么简单就能适应的。
先说最基本的,白酒的酒精浓度通常在40%以上,跟啤酒、红酒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很多人说“我喝白酒不头疼”,但不头疼并不等于不伤身。
有研究发现,酒精进入身体后,90%以上是靠肝脏代谢,而这个过程会产生一种叫乙醛的东西,它比酒精本身还毒,能直接伤害肝细胞。如果乙醛在体内堆积太久,不但会让人脸红头晕,还会诱发慢性肝炎,甚至增加肝癌风险。
不少人觉得“我平时身体挺好,喝点酒没事”,但这只是表面现象。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有项研究指出,哪怕是每天只喝一小杯烈性酒,长期下来也会增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风险。
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来就在下降,再加上酒精刺激,血压一高,很容易引发脑出血或心梗。这种突发事件,往往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现。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就是“饭前空腹喝酒”。很多人一到下班聚餐还没吃饭就先来两杯,这种喝法对胃的伤害尤其大。
空腹状态下,酒精吸收特别快,直接刺激胃黏膜,时间长了容易诱发慢性胃炎,甚至胃出血。有时候打个嗝都能闻到一股酸腐味,那就是胃已经开始“抗议”了。
还有人习惯把白酒和一些“重口味”的下酒菜放一起,比如腊肉、咸鱼、油炸花生。这种搭配其实就是“火上浇油”。
腊肉和咸鱼里富含亚硝酸盐,跟酒精一起进肚子,会在体内形成亚硝胺类物质,这种物质在医学界早已被列为明确致癌物。酒精本身就可能诱发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这样的搭配更是把风险叠加了。
现在有些人觉得“喝点好酒就没事”,于是舍得花上千块买些号称“纯粮酿造”的高端白酒。其实从医学角度看,不管是便宜的还是昂贵的,只要是酒精摄入,人体代谢的压力都是一样的。
贵的酒再纯,它的主要成分依然是乙醇,对肝、心血管、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点都不会少。
最近几年,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年轻人喝白酒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根据《202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18到35岁人群中,每周饮用烈酒的人数比五年前上升了近30%。
很多人是冲着“社交需要”“排解压力”去喝,但长期下来,肝功能、睡眠质量、胃肠道状况都在变差。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查出脂肪肝,甚至转化为酒精性肝炎,根源往往就是酒精摄入超标。
而且喝酒对大脑的影响也不容小看。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让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混乱,人容易冲动、情绪失控,甚至记忆力暂时下降。长期饮酒还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让人越来越焦虑、抑郁,这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明显。
话说回来,有些人是“喝了几十年也没事”,这并不代表酒精是安全的,只能说基因、生活习惯、身体基础等给他“撑了一段时间”。
但这种“撑”,早晚有一天会撑不住。就像有的人抽烟几十年肺也没坏,但这不代表抽烟没害,只是还没到“爆发”的临界点而已。
还有一种误区特别普遍,就是“喝白酒能活血化瘀”。这话听起来像有点中医道理,但其实完全被误解了。
适量饮酒确实能暂时扩张血管,但这种“扩张”是短暂的,过后反而容易让血压波动更大。尤其是本身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人,这种波动反而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关于“每天喝一点,对身体有好处”的说法,其实早在好几年前就被推翻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柳叶刀》杂志都曾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一种酒精摄入量是“完全安全”的,哪怕只是每天一小口,也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
再说说一个冷门但很关键的问题——酒精对肠道菌群的影响。2023年在《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上有篇综述指出,酒精会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导致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这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影响免疫系统、情绪状态,甚至和肥胖、糖尿病都有关系。
有些人喝完酒以后脸特别红,这是不少亚洲人常见的现象。其实这不是“酒量大”,恰恰是身体代谢乙醛的能力差的一种表现。
这种人如果长期喝酒,更容易出现肝损伤和食管癌风险。亚洲人群中这类基因突变的比例很高,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喝酒脸红,其实是身体在“报警”,不是“上头”的表现。
如果非要喝,建议大家换种方式思考:不是“我能喝多少”,而是“我喝了之后身体怎么样”。
有些人喝完酒会睡不着、心跳快、胃不舒服,这些都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在提醒你“别再折腾我了”。就像一台机器,偶尔超负荷也许还能转,但总这么用,迟早要出毛病。
很多院士和专家其实都不反对人们适当饮酒,但他们强调的是“要了解酒精的真实作用”,别被所谓的“养生酒”“保健酒”误导。如果真的想为健康着想,宁愿少喝甚至不喝,也别拿身体去赌那“万一”。
喝酒这件事,说到底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判断。喝几杯换来一时的热闹,代价可能是几年后的病痛。
人到中年,身体是越来越“记仇”的,很多年轻时不当回事的小细节,到了一定年纪就变成大麻烦。别等到检查报告出来才后悔,“那几顿酒,真不值”。
参考文献:
[1]王宝坤,胡大一.酒精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再认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3):185-189.
[2]李红,张磊.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2):117-121.
[3]陈嘉,刘志红.酒精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相关疾病机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4,37(6):601-607.
来源:岐黄养生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