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为什么总有人说建在“坟地”上?你仔细一算,不带玄乎的,“十个学校九个坟”,这传说可真让刚进校门的小孩头皮发麻。
学校,为什么总有人说建在“坟地”上?你仔细一算,不带玄乎的,“十个学校九个坟”,这传说可真让刚进校门的小孩头皮发麻。
谁家孩子刚搬新校区,不听到点“这以前是乱葬岗”的怪谈?这一问,你还真没法立马反驳。
实际上,把学校和“乱葬岗”捆一块,并不是哪个大领导非要追求鬼气森森,也不是看风水请高人指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历史变化、地皮便宜。
咱们往老岁月回溯,几十年前,城里哪儿有今天这么多楼?曾经兵荒马乱,死人没人管,埋得挺草率。
成片的荒地长年累月,最后化成谁都避而远之的“凶地”。可是,随着城市版图一扩再扩,连这种地方也摇身变成了“香饽饽”。
有句扎心的话怎么说来着——“好地谁抢,烂地谁用。”拆迁队、开发商、学校都横在第一线,哪里便宜就往哪挤。
一块被嫌弃的土地,因为没多少人跟你争,变成了完美选址,一分钱当两分花。
北京师范大学就曾被说是八国联军留下的乱葬岗,陕西师范大学那块地更是唐朝旧址,史书都记载那里曾经瘟疫肆虐。
你想一想,这些地方过去更冷门,没人买账,自然就被弄成学校了。
至于后来传出什么“晚上哭声”“神秘古装人”,到底是不是心理作用?恐怕没人能把谜底彻底揭开。
说到底,所有这些“十校九坟”传说,都是城市发展下的产物。公办学校,讲究审批和地段。
民办学堂,则直接奔着省钱、落户快的目标去——乱葬岗、废厂房、废弃院子,都是候选。
谁还在意脚下的土埋过啥?开机建楼,学生哗啦啦一进,各种故事自然开始疯传。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学生嘴上害怕,行动上却跟鬼屋探险差不多。
许多寝室流行“夜游探校”,小团体凌晨三点鬼混,结果啥事没撞见,还编出一堆闹鬼笑话,在朋友圈里传开。
反倒胆小的,钥匙掉了也不敢夜里去捡,床头贴一堆符纸,转念一想都自我安慰:“白天是人间,晚上别碰邪门事。”
其实啊,这种“学校建在坟地上”的剧本,折射出来的,还是社会无奈。每一块楼盘背后,多少是价钱取胜,多少是历史遗留,谁说得清?
“便宜地皮养万千学子”,这笔账一看就明白。流言、鬼故事,只是陪读书岁月添色,谁还能让它像考试题那样有正解?
你要说能不能杜绝这类传说?很难。谣言本来就像风一样,从寝室门缝溜进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真正需要解开的,不是那些荒坟野地,而是对未知的胆怯。“未知才让人敬畏”,这话一点不假。
末了,楼道里走过的不是幽灵,是真实的我们;图书馆里彻夜学习的不是前朝鬼魂,是为梦奔忙的学子。
成长路上,总会撞见一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小故事。有时候,校园不像象牙塔,倒更像缩影人生——既有荒诞,也有温暖;既能吓唬,也能激励。
所以,信也行,不信也罢,毕竟,有光的地方就是课堂——过去的阴影,不过是我们想象力里的调味剂罢了。
正如鲁迅所言:“惟其不知,故有所畏。”愿我们都能在流言之外,活出属于自己的阳光青春。
来源:米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