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朝廷的故事。
每当提起《水浒传》,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梁山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场景。
这部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朝廷的故事。
但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部传世巨著为何取名为"水浒传"?
你可能说了,因为故事发生了在水泊梁山,正好在水边,所以叫“水浒传”。
但再想想,要仅是为了表明故事发生在水边,为何不直接取名为"水泊梁山传"或"梁山好汉传"?这样的书名岂不更加直白易懂?
毕竟翻遍全书,根本找不到 “水浒” 这两个字。
许多英文译本确实采用了这种直译方式——赛珍珠将其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有些版本则直接译作"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中的亡命之徒)或"Tales of the Water Margin"(水边的故事)。
想必你也觉得这样的名字怪怪的,好像是那么回事,却又少了点什么,似乎遗漏了"水浒"二字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文化密码。
实际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书名,隐藏着作者施耐庵的精心构思。
据传,施耐庵最初拟定的书名是《江湖豪客传》,但总觉得这个标题太过直白,缺乏文学韵味,经过反复推敲,最终才确定为《水浒传》。
一、"水浒"的古老渊源
要理解"水浒"二字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比北宋更为久远的年代——周王朝的发祥时期。
这个关键词的典故,源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緜》篇: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这短短十六个字,讲述了一个关于迁徙与生存的古老故事。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重要奠基人。在他统治时期,周人原本居住在豳地(今陕西旬邑一带),但不断受到戎狄部落的侵扰。
面对强敌,亶父最初选择了忍让——他先后向戎狄进献皮革、犬马和珠宝,但贪婪的敌人最终索要的是周人的土地和人民。
亶父不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毅然决定带领全族迁徙。他们沿着河流西行,最终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宝鸡一带)。
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人得以休养生息,逐渐壮大,最终建立了延续八百年的周王朝。
这段"率西水浒"的迁徙之路,不仅是一条求生之路,更是一条通向辉煌的文明之路。
在这个典故中,"水浒"绝非简单的"水边"之意,而是代表着一个被迫迁徙的民族找到的"出路"与"安身之地"。
周人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获得了喘息之机,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家园。
将这一典故与梁山好汉的故事相对照,我们不难理解施耐庵选用"水浒"作为书名的深意。
二、梁山泊:好汉们的"水浒"之地
将《诗经》中"水浒"的典故与《水浒传》的故事相对照,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梁山泊对于那一百零八位好汉而言,正如周原对于古公亶父和他的族人——都是在走投无路之际找到的栖身之所。
在梁山泊,这些被现实社会抛弃的边缘人找到了暂时的避风港。
在这里,他们不再受奸臣迫害,不必遵守严苛的法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
梁山泊成为这些社会弃儿心目中的"理想国",一个可以远离朝廷压迫、实践兄弟义气的乌托邦。
而且从地理角度看,"水浒"的字面意思——"水边",与梁山泊四面环水的地理特征完美契合。
但更深层次上,"水边"象征着一种边缘状态。
梁山好汉们正是被主流社会驱逐至边缘的群体,他们中有被冤枉的官员、遭陷害的将领、走投无路的平民,个个都是被逼至社会"水边"的失意者。
亶父面对戎狄的侵略,最初选择了退让与妥协,献上各种财物以求和平。
但当敌人要夺走他们生存的根本——土地与人民时,亶父选择了离开而非战争,因为他"不忍斗其民"。
同样,梁山好汉们最初也都是普通人,宋江原是郓城县押司,晁盖是东溪村保正,武松是县衙都头,他们本可以在体制内安稳度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将他们一步步逼向绝路。
当公平正义无处伸张,当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他们只能选择走向"水浒"——那个远离朝廷控制的边缘地带。
然而,正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二字有过精辟的解读:"此书既成,而命之曰《水浒》也。吾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吾读《孟子》,至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纣虽不善,不可避也,海滨虽远,犹纣地也。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于伯夷避纣之志矣。"
金圣叹引用《孟子》中伯夷避居北海之滨的典故指出,即便逃至水边,仍无法真正逃离王权的笼罩。
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找到的"水浒"最终成为周王朝崛起的摇篮;而梁山好汉们的"水浒"却只是一个短暂的乌托邦,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这一差异揭示了《水浒传》深刻的悲剧内核:"水浒"只是一个短暂的幻梦,梦醒时分,仍是残酷的现实。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