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法官佐灯:以法为“灯”,照亮家事审判的温情归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8:32 1

摘要:“勐海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双版纳州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成绩突出个人”“西双版纳州三八红旗手”......由于工作成效明显,佐灯相继获得州、县两级的若干荣誉,但她最珍视的仍是群众那句:“这个哈尼族女法官办的案件,我们心理服气。”

“我不怕群众来找我,只担心他们找不到我”,脸上总挂着善意笑容,往来匆匆却步履坚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民法院法官佐灯时常忙碌在办案一线。

“勐海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双版纳州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成绩突出个人”“西双版纳州三八红旗手”......由于工作成效明显,佐灯相继获得州、县两级的若干荣誉,但她最珍视的仍是群众那句:“这个哈尼族女法官办的案件,我们心理服气。”

群众“服气”的背后,却是佐灯伏案耕耘的日复一日。

(佐灯本人)

“法情相融”是家事审判的关键

由佐灯办理的首个离婚案件,她至今印象深刻:男方长期在外务工,夫妻聚少离多,缺乏有效沟通,加上经济管理不透明,导致夫妻感情逐渐出现裂痕。最终,女方诉至法院请求离婚。

为进一步了解案情和当事人诉求,佐灯在多次当面沟通后组织现场调解,男方当场道歉并表示愿意改正。在确认双方是因生活琐事、缺乏沟通信任赌气,并非真心想离婚后,佐灯当场促成和好。

“情与法绝非对立。善治家事,在于以法为纲,以情为络,刚柔并济。家事案件不是判定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家庭重归和睦或者是和平分开。这需要融入情感和理解,我不能只是一名敲槌的法官。”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佐灯先后考取法律在职研究生,以及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等证书,不断提升自己的调解能力和心理疏导水平。

“很多家庭不是没感情,只是缺沟通。”佐灯打破传统法庭局限,将调解场景延伸到线上、乡间和群众家里,通过耐心倾听和理性剖析,引导当事人放下对立情绪,化解分歧。

长期以来,佐灯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办案理念,2016年至今,共审理案件3452件,结案率达99.71%,调撤率达75.14%。

(佐灯在开展调解工作)

法官不应只是宣判者

在一起涉及家庭财产分割与未成年人抚养权的案件中,佐灯通过巡回审判成功化解双方矛盾,并同步开展普法教育。

该案原告为携带两名年幼子女的遗孀,被告为患病公婆,此前基层组织多次调解未果。佐灯将法庭搬到当事人村寨,组织双方及亲属、村干部、妇联现场调解。她用哈尼语讲解法律知识,着重阐释财产分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规定,引导双方基于亲情与法律共商解决方案。经4个多小时沟通,双方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

在佐灯心里,“法官不仅是宣判者,更是法治传播者”。

“家事案件,案案关乎家庭完整,件件连着万家灯火。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民心、是亲情。我们多尽一份心,多付出一分努力,才能帮助双方当事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责任观,多守护一个孩子的笑容,用微薄之力,让优良家风在每一个家庭中生根发芽!”佐灯如此看待家事工作。

在她的微信中,保存着上百个探望群、抚养费支付群等,部分当事人在案件审结几年后,仍与她保持联系,也会向她咨询其他法律法规。为帮助群众提升法治意识,佐灯常到社区、乡村、学校开展普法宣讲,借助双语法官的优势以案释法。此外,她专门负责推动“法院+妇联”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机制,制作并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800余份。

(佐灯在审理案件)

从未忘记的乡土恩情

“有些案件虽然不是我在办理,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理解老百姓来打官司时的无助和焦虑。”佐灯说,自己也曾是出农村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心里一直记着“要回馈社会”。

2023年5月,两名孩子因母亲未支付抚养费,将其起诉至法院。据了解,这两名孩子的父母于2016年离异,约定孩子由父亲抚养,母亲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2019年后,父亲外出失联,母亲也未支付抚养费,孩子只能随年迈的祖父生活。

案件审理初期,因无法联系被告,转为公告送达。孩子的祖父对法院办理工作不理解,对佐灯的工作提出质疑,甚至言语过激,但佐灯从未放弃查找,最终联系上了孩子的母亲。

为避免就案办案,佐灯组织孩子的母亲、校长、班主任及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到祖父家调解。最终,孩子的母亲同意接回子女亲自抚养,祖父代为撤诉。考虑到母亲经济条件较差,佐灯还积极联系爱心人士,为孩子提供资助。

“我从未忘记来时的路,乡土哺育我成长,这份爱心我会一直传递下去。”佐灯践行着这句话:参与献爱心活动,发动亲朋好友为困难群众捐献衣物,惠及300余人;自2012年12月起开展志愿服务,长期在敬老院做义工;积极联系爱心人士筹集3万元助学款,并个人出资2万元,帮助8名困难学生解决生活所需……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