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鄠邑炉客后裔赴西藏昌都洛隆寻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9:23 1

摘要:此次寻亲期间,祭拜团成员李景宁在洛隆县档案馆馆藏的硕督汉墓群拓片资料中取得新发现。经核查,汉墓群内武显将军张明立碑人李应彪,实为陕西鄠邑定舟村人;而墓园相关的李国勋,与李应彪同属陕西鄠邑定舟村清军籍李氏后裔,依据《李氏族谱》世系记载,二人是清代陕西籍清军的爷孙

近日,“陕西鄠邑炉客后裔赴西藏昌都洛隆寻亲祭拜团”专程前往西藏昌都洛隆开展交流活动,并祭奠先祖,进一步深化了洛隆县与西安鄠邑区的情感联结。

图为2025年9月陕西鄠邑区炉客后裔赴西藏昌都洛隆进行寻亲祭拜交流活动

此次寻亲期间,祭拜团成员李景宁在洛隆县档案馆馆藏的硕督汉墓群拓片资料中取得新发现。经核查,汉墓群内武显将军张明立碑人李应彪,实为陕西鄠邑定舟村人;而墓园相关的李国勋,与李应彪同属陕西鄠邑定舟村清军籍李氏后裔,依据《李氏族谱》世系记载,二人是清代陕西籍清军的爷孙兵。

2022年,昌都干部朱海龙在洛隆县硕督寺管委会驻寺工作期间,偶然听闻当地关于“内地后裔”的口述传说,并亲眼见到散落的清代匾额、刻有汉字的墓碑等物证,便展开了对硕督镇清代汉墓群的系统考证。

当时的汉墓群,虽在176座墓葬中有墓碑的仅存32座,且墓碑字迹风化严重,历史记载残缺不全。朱海龙毅然投身于墓群清理与文献研究之中,俯身于残碑之间,以毛刷细心清尘,逐字辨认32座有碑墓葬铭文;反复走访硕督寺仓库,研究馆藏清代留存的5块匾额;系统查阅《卫藏通志》《钦定廓尔喀纪略》《清世宗实录》《有泰驻藏日记》等官修史籍,并对照邢肃芝《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中有关汉人在藏活动的记录,努力为这段历史建立文献依据。

在考证过程中,朱海龙重点统计了墓群中出现的“李、王、张、刘、杨、朱、马、贾、商、梁、雷、尹、姜、毛、傅、查、秦”等姓氏,并结合《雪域求法记》所载曾在涉藏地区活动的“皮、尤”等汉姓,发现一个重要线索。这些姓氏在今天的西安市鄠邑区周边村镇历史上曾集中分布,且“毛、贾、王、刘”等属地方大姓,部分家族谱牒保存仍较为完整。再结合《炉客:川藏线上创造商业传奇》中对陕西“炉客”赴藏经商路线的记载,他最终确认:该墓葬群中的墓主人主体来自陕西鄠邑。历史上,鄠县东部地区正是清军和“炉客”的主要来源地,他们当年沿康定(打箭炉)—昌都(叉木多)—硕督(硕般多)这条传统通道,或从军戍边,或经商置业,最终扎根雪域高原。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正是民族交往的生动注脚。

2022年7月,朱海龙挂职洛隆县政协副主席,并牵头组建三人寻亲溯源工作组。7月15日,溯源工作组启程赴陕西开展溯源寻亲工作。他们首站拜访了西藏民族大学陈鹏辉博士,随后与鄠邑区政协紧密对接,以“按名寻亲、按姓溯源”为方法展开实地走访。在原鄠邑东花园头村,根据墓碑所刻“刘学周”“刘应德”等信息,成功对接当地刘姓家族,核实先祖赴藏从军的家族记忆;在秦渡街道白杨寨村,通过查阅族谱厘清另一支刘姓与硕督墓群的关联;在秦渡街道牛东村,深入追溯“贾鸣庚”生平,并联动贾小侯家族事迹,通过仔细比对《牛东贾氏家谱》中人物和年代等信息,确定了墓主人贾鸣庚就是贾小侯的叔父辈。这一发现不仅将汉墓群中的个体生命与宏大家国叙事紧密相连,更揭示出陕西鄠邑与西藏洛隆之间深远而持久的人文纽带;在千(骞)王村、牛东村等地,千日昇、王玉灯等炉客后裔也娓娓讲述先辈“走茶马古道、赴西藏经商”的家族经历。工作组积累了陕西鄠邑区与西藏文化交流的一手素材,并收集了大量有关茶马古道商贸活动的珍贵口述史料。

图为2022年7月洛隆县三人寻亲溯源工作组赴陕西鄠邑区开展寻访工作

寻亲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朱海龙投入《硕督汉墓群与茶马古道》调研报告的撰写中,近2.1万字的内容被鄠邑与洛隆两地县志收录。(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梁侠)

来源:中国西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