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媒体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多次指出中国如果卷入冲突,将面临多方包围的困境。早在2023年,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就刊文分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美国在亚洲构建的联盟网络已成气候。如果台海问题激化,日本作为美国重要盟友,会加强军事部署,韩国也会在反导系统上与美国
当今国际形势,俄罗斯媒体的一则分析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他们直言,如果中国因某些领土问题被卷入冲突,那四面八方的压力会像潮水般涌来,不光是打仗那么简单。
俄罗斯媒体觉得,中国得警惕这种多线围堵的局面。毕竟,中俄作为战略伙伴,一直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来说,也是个提醒。
俄罗斯媒体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多次指出中国如果卷入冲突,将面临多方包围的困境。早在2023年,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就刊文分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美国在亚洲构建的联盟网络已成气候。如果台海问题激化,日本作为美国重要盟友,会加强军事部署,韩国也会在反导系统上与美国配合,菲律宾和越南则在南海制造摩擦,印度在中印边界增兵。
俄罗斯媒体强调,这种围堵不限于军事,还延伸到经济和外交领域。美国可能联合欧洲和亚洲盟友,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切断能源供应,影响全球产业链。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制造业依赖海外市场,一旦被封锁,企业生产会受冲击。俄罗斯媒体还提到,西方媒体会利用传播优势,片面报道中国行动,将其描述为所谓的“扩张主义”,制造国际舆论压力。在2024年,俄罗斯外交部官员在新闻会上表示,中俄需加强合作应对外部威胁,与他们的媒体报道一脉相承。
赖清德在媒体上散布分裂言论,只会加剧紧张,但中国有能力维护主权。俄罗斯媒体的分析虽带有警示意味,但也肯定了中国军事进步,如先进导弹系统的威慑力,能覆盖周边地区,让对手不敢轻动。
而且中国还持有大量美债,反制手段不少,美国想制裁也得付出代价。
如果冲突真的发生,中国可能在军事、经济和舆论上同时面对压力,这不是单一战场的事。军事方面,美国在亚洲的盟友网络已覆盖东海、南海和西南边境。日本不断扩军,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菲律宾参与美军演习,越南在南海争端中动作频频,印度在中印边界保持警惕。
中国南海是重要贸易通道,一旦被干扰,货物运输会出问题。经济围堵更直接,美国可能主导全面贸易制裁,联合盟友禁止出口关键商品。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比大,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领先,如果滞销,企业会面临困境。金融领域,美国掌控国际体系,可能抛售中国国债,引发汇率波动。
能源进口是中国软肋,石油天然气多靠国外,一旦供应中断,工业运转会受影响。舆论围剿同样棘手,西方媒体占据主导,容易带着偏见报道中国行动,将正常防御说成侵略。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攻击可能散布谣言,制造社会不安。文化渗透通过电影游戏等形式,试图影响民众观念,尤其年轻人。
俄罗斯媒体在2024年报道中指出,西方在俄乌冲突中就用过这招,对俄罗斯内部凝聚力造成干扰。中国需注意类似风险,但我们有自己的媒体和外交渠道,能及时澄清事实。中俄朝关系友好,三国在东北亚合作稳定,能互相支持应对外部压力。中国坚持和平外交,不会主动挑事,但也做好防御准备。整体风险虽存在,但中国军事科技进步快,导弹覆盖范围广,能有效威慑。经济上,中国与多国贸易伙伴多,稀土资源是重要底牌,能反制美国高科技产业。
外交上,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联合国推动公平议题,争取国际理解。这些风险听起来多,但中国有针对性措施,不会束手无策。俄罗斯媒体的分析还提到,美国盟友自身经济依赖中国,制裁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面对潜在围堵,中国有多种手段应对,关键是提升自身实力,坚持和平发展。军事上,中国导弹系列先进,能打击周边和远方目标,这让对手投鼠忌器。中俄能源协议已签署多条,确保石油天然气稳定供应。经济反制,中国持有大量外国债券,能调整政策让盟友付出代价。稀土出口控制是王牌,直接影响美国科技链。国内消费市场广阔,通过政策刺激,能提高内需水平,减轻出口依赖。中国科技进步明显,国产设备质量上台阶,减少对外依赖。
外交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巴以冲突中推动维和,提供援助,展现责任形象。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伙伴加强协作,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互相支持。中国在非洲中东投资多,打破西方垄断,扩大影响力。舆论上,中国加强对外宣传,准确表达和平立场,不会像美国那样到处搅局。而中国有能力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中国还开拓新市场,与东盟国家贸易增长快,降低西方制裁风险。
总之,围堵风险存在,但中国有底牌有路径,关键是做好自己事。
来源: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