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化石地:以5.18亿年前生命档案讲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12-07-01 08:00 1

摘要:清晨,阳光透过澄江生物群首发点展览馆的玻璃顶,照亮了一面巨大的地质剖面,土黄色的页岩石块上,一块三叶虫化石清晰可见。这里,揭开了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

清晨,阳光透过澄江生物群首发点展览馆的玻璃顶,照亮了一面巨大的地质剖面,土黄色的页岩石块上,一块三叶虫化石清晰可见。这里,揭开了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

2012年7月1日,澄江生物群以“澄江化石地”的名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以保存完好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守护自然遗产,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过去与未来。如今,在坚决的保护举措与创新的传播实践中,澄江化石地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里,正成为诠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窗口。

守护“生命史诗”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的岩层中,意外发现了一块纳罗虫化石。他未曾想到,这片沉寂亿万年的土地,就此开启了人类探索地球生命起源的全新征程。

此后,经过41载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澄江生物群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余种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从脊椎动物的“始祖”昆明鱼,到揭示节肢动物演化关键的抚仙湖虫,几乎地球上现生动物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

“澄江化石地的发现为我们国家,特别为云南增加了一个世界自然遗产。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它将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科研都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回望40余年的历程,侯先光感叹道。

为了让这个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永远造福人类,澄江市采取了一系列坚决且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关停禁采帽天山周边价值约200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开展矿区整治、植被恢复、环境治理;对重要地层、剖面周边重要区域耕地267亩、林地161亩进行流转停耕,修复自然生态;严格落实《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编制《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等一项项强有力的举措,厚植了澄江化石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科学规划、保护优先、永续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遗产咨询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连续8年对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前景评估结果均为良好等级(最高级)。

激活“时空密码”

地球的历史久远漫长,生命的长河波澜起伏。

“仅仅是保护还不够,还要让遗产充满活力,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澄江市对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20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在化石遗址上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以下简称:澄江化石地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澄江化石地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互动技术,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完整讲述了地球生命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现今地球多姿多彩生命形态的历程。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60万人次,研学团队316批次、3.1万人次。在这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地球生命多样性不再抽象,它让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每一位游客可以近距离直观感悟。

2024年,第八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活动中,来自40多个国家的160多名师生走进澄江化石地博物馆,以“生命演化的奇迹”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大家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共同促进科技文化交流互鉴互享。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为了让更多人探寻这份“时空密码”,今年,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开启了“走出去”的巡展旅程。2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与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主题展,奇虾、中华微网虫等20余类寒武纪“明星生物”569块珍贵化石首次在北京集中展出。展览当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入口处排起了长队。6月,“寒武纪的黎明—澄江生物群与生命多样性的起源”主题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展,96件珍贵化石让广大天津观众“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寒武纪海洋的蓬勃生机。

“我们要当好‘看山人’、干好‘讲解员’,也要做好‘经纪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金宏森介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主题展览将在全国各城市继续巡展,让“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随化石故事一路传扬。

搭建“连心之桥”

9月的抚仙湖畔秋意渐浓,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在澄江化石地博物馆隆重举办。来自24个国家、涵盖媒体智库、政府机构、文旅企业等领域的120余名中外嘉宾,带着对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深入探讨世界遗产“活在当下、闪耀未来”的路径。

论坛上,嘉宾们围绕 “遗产的在地化传播与社区参与”“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遗产分享”等议题展开热议,从不同视角探讨如何以遗产为纽带,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云南占了6项。这些世界遗产不仅展示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成为了云南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

让遗产“活在当下、闪耀未来”,这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声。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1984年澄江生物群的偶然发现,到如今成为展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生动窗口——这一“时空密码”证明:世界遗产是文明“连心桥”,澄江化石地将继续以传承、利用的创新实践,向世界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不断发掘其中蕴含着的生态、文化、科普等多方面的巨大价值。

来源:云南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