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00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肯定不会想到,如今,自己的名字会和一款拌饭酱联系在一起。
1800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肯定不会想到,如今,自己的名字会和一款拌饭酱联系在一起。
这期视频我们来聊一个源于河南小县城的奇葩品牌:仲景
听名字,大家第一反应估计是个卖药的,而且是中成药。
没错,人家确实是卖药的,而且卖的药非常出名。
当年央视狂打广告的“药材好药才好”六味地黄丸,以及“那个不痛月月轻松”的痛经宝颗粒,都和仲景有关联。
后来,仲景又延伸出了食品业务,误打误撞成了国内“香菇酱”品类的首创者。
这款香菇酱长这样,外包装有个采蘑菇的小女孩,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包装,一个颜色对应一个口味。
可别小看了仲景香菇酱,它是目前国内香菇酱品类没有争议的头部品牌,一年狂卖接近五千万瓶,被视为老干妈的有力竞争者。
至于味道嘛,据说闻着是酱香,吃着是肉感,有人觉得很惊艳,拌面、拌饭、蘸馒头,都是一绝。B站美食博主“罐头鉴赏家”就给出了四星半,永远的神评价。
当然也有人觉得难以下咽,一股香菇腐朽的味道。
那么,仲景香菇酱到底什么来历,和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有啥关联,一期视频给大家说清楚。
01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会地带、伏牛山腹地,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县。
这里群山围绕,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500多种中药材,这里就能找到1328种。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峡县的百姓自古就靠种药、采药为生。
据记载,早在东汉末年,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南阳人张仲景,就鼓励当地百姓种植药材,然后出钱收购。
不过,虽坐拥中药材的宝山,但由于交通不便,又是靠天吃饭的行当,过去西峡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直到30多年前,一个人和他带领的企业,让这一局面得以彻底扭转,西峡县也因此成了如今南阳市首屈一指的富裕县。
这个人就是孙耀志,南阳人,17岁当兵,退伍后进入西峡县政府单位工作。
1985年,34岁的孙耀志临危受命,前往经营不善的西峡县宛西制药厂担任厂长。
彼时的药厂,连年亏损,工人没活干,连工资也发不出。
孙耀志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借了5万块给工人发工资。
之后又带领销售团队,从南阳始发,东南西北各个省份跑一遍,专门推销厂里积压的“大蜜丸”。
此举被称为“宛西长征”,也是解决工厂生存问题的关键。
不过真正让厂子发展起来的,还是后面推出的一款针对女性痛经的药。
90年代初,孙耀志得知江苏中医研究院开发出了“痛经宝颗粒”,正在找厂家合作生产。
但彼时国内的中医药厂,普遍没意识到女性生理期药品的潜力,唯有天天跑市场的孙耀志看中了。
于是,他买下配方,并以“月月舒”的品牌名在央视大打广告。
靠着央视的超高曝光率,“月月舒”当年即实现销售额2800万元,2年后升至6000万元,1996年达到8000万元,不仅让宛西制药迅速起死回生,更是让其直接进入到快速扩张期。
药厂的第二次爆发,发生在1999年。
当时的南阳仲景药厂因经营不善准备破产,孙耀志以808万元和接手150名工人的代价,拿下了这个“烂摊子”。
这笔投资让很多人看不懂。
但孙耀志有自己的想法,他看中了厂子名下的商标,即享誉中国的医圣“仲景”二字。
拿到商标后,孙耀志立即就将宛西制药旗下所有产品都冠以“仲景”之名销售。
其中主推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更是在央视及主流卫视频道上大量投放广告,伴随那句“药材好,药才好”的广告词走红,仲景六味地黄丸迅速打出了名气,此后长久占据国内同类产品销量第一的宝座。
2005年,“仲景”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估值高达27亿元。
02
然而孙耀志的野心不止于医药。
2001年,正值宛西制药热火朝天之时,孙耀志竟毫无征兆的跨入了汽配行业。
事情的起因是,宛西制药当年入不敷出的时候,同在西峡县的西峡汽车水泵厂,为其提供过贷款担保。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十年过去了,水泵厂反而要凉了。
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孙耀志不但为其提供了3000万的担保贷款,还在最危难时候帮助偿清债务,阴差阳错获得了水泵厂的74%的股份。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能预料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汽车产业迎来黄金增长期,西峡汽车水泵也跟着沾光。
2011年,水泵厂以西泵股份名义(后更名为飞龙股份)上市,成为县里首家上市公司。
如果说汽配行业是不得已,那接下来要说的食品行业就是有意而为之了。
在宛西制药厂内部,有个名叫朱新成的高管,1982年入职,是位能力超群的老员工。
2002年,宛西制药收购了西峡县软木厂及其萃取设备,朱新成整天琢磨如何让这套设备在宛西发挥作用。
有次他在拜访方便面企业的时候,对方吐槽方便面香辛料由于原料品种和批次不同,会让味道不稳定。
朱新成一听大喜,刚收购来的“萃取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孙耀志牵头成立仲景大厨房(仲景食品前身),由朱新成领导,开发以花椒油为主的香辛料萃取业务。
先进的设备加上医药工厂的精细化管理,新业务很快受到了不少食品企业的欢迎。
但单一的香辛料,发展前景有限,朱新成很快把目光瞄准了县里的特产——香菇。
西峡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中国香菇之乡”的美称,出产香菇朵形圆整、花纹自然、脆嫩爽滑、芳香肉厚,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然而香菇虽好,当地人不会利用,只能靠种植挣点辛苦钱。
为了增加香菇的附加值,朱新成想到了方便面的酱料包,把香菇做成酱。
经过三年研发,两年准备,2008年,仲景香菇酱正式上市,成为这个品类的首创者。
原本只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尝试,没想到市场反响非常好,经销商们加码订货,一不小心就做成了上市公司。
03
关于仲景香菇酱的走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品牌名用得好。
据说当年产品即将上市之时,如何冠名成为一个大问题。
内部原本想用一个新品牌,比如“西峡”牌,可以充分体现资源优势,缺点是品牌培育投入巨大。
所以最后想来想去,决定沿用“仲景”老品牌。
一方面,仲景的名气大,可以充分借助宛西制药“药材好,药才好”的做药理念推广,增加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和药的品牌同名,正好能够体现“药食同源”的道理。
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方便借助仲景的销售渠道。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除了商超,部分药店的货架上也有仲景香菇酱。
其次,产品定位做的准确。
按照传统观念,酱以辣为主,属于餐桌的配角,吃它的目的是为了下饭。
但香菇酱不一样,香菇在大众眼里是个有营养的东西,主推的原味也方便大口吃,这一点与传统的辣椒为主的酱已然区隔。
因此仲景香菇酱在营销时,就喊出了“300粒香菇,21种营养”的口号,暗含着真材实料,营养多多。
说到营销,不得不提它的广告,毕竟人家卖药的广告可是做的人尽皆知。
2010年,孙耀志花费40万元购买了《采蘑菇的小姑娘》歌曲的电视广告使用权。接着又支付44万元,获得了该歌曲品牌传播的使用权。
然后就有了十几年前电视上改变的广告曲。
不过有一说一,相比之前卖药,香菇酱的广告给人感觉一般,传播能力大不如前。
以我个人为例,印象中认识这个品牌,更多是在超市看到它的试吃活动。
最后,仲景香菇酱的优势就是味道了。
它采用的香菇发酵技术是有专利的,别的产品无法复刻。
不过有一点挺奇怪的,仲景用的全是香菇腿。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人吃香菇吃的是香菇盖,香菇腿口感一般,大多直接扔掉不用。
因此从原材料成本考虑,香菇腿肯定更便宜。
按照仲景食品在招股书里的披露,一瓶定价13的香菇酱,成本只有3块,香菇相关成本更是只有5毛。
既然原材料如此便宜,为何不用香菇盖,让口感更上一层楼呢?还是说单纯为了省成本。
如果有懂得小伙伴,不妨发表一下观点。
来源:十万个品牌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