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代与高句丽、百济的权力互动,到近代扶持伪满洲国、日本始终试图突破岛国的地缘限制,迈向大陆。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焦虑:国土狭小,地震频发,能源资源完全依赖海运,尤其依赖马六甲海峡这一生命线。
日本长期处于东亚第一岛链的核心位置,既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又是外岛文明中最具扩张性的代表。
从古代与高句丽、百济的权力互动,到近代扶持伪满洲国、日本始终试图突破岛国的地缘限制,迈向大陆。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焦虑:国土狭小,地震频发,能源资源完全依赖海运,尤其依赖马六甲海峡这一生命线。
对中国而言,这条线是可替代的,但日本则没有退路。
7世纪,唐朝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日本试图借机干预朝鲜半岛事务,结果在白江口战败;16世纪末,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明朝出兵干预,战争以日军狼狈撤退告终;但日本并未完全止步于失败的征途。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完成了现代国家体制建设,开始全面对外扩张。从吞并琉球、割取台湾地区、占领朝鲜、推进东三省、日本逐步形成从外岛向大陆推进的蚕食战略。
东北成为第一个大型实验场。初期,日本扶持“伪满洲国”,试图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分裂中国。中国军事界对此形成警惕,称“不怕鲸吞,就怕蚕食”。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战线被拖向西南和西北,日本被迫分兵多线作战,最终资源枯竭,对美开战,引来两颗原子弹,帝国崩塌。但美国并未摧毁其军国主义残余,而是将其纳入冷战体系的前线阵地。
战后,日本在美国支持下快速完成工业重建,恢复世界第二经济体地位,成为冷战阵营中最富裕的仆从国。
美国战略的核心是确保太平洋霸权,而日本位于“护城河”外沿的关键位置。从麦克阿瑟开始,美国就不打算让日本真正中立。和平宪法束缚军事扩张,但通过安保条约,美国得以绕过宪法框架推动日本“有限再武装”。
在1970年代,美国突然与中国建交,日本始料未及,紧急恢复对华外交。冷战末期,日本经济巅峰期,主导亚洲开发银行、辐射东南亚,通过验证模式形成区域经济主导权。但1990年代泡沫破裂,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主导权逐渐旁落。
2010年,中国GDP正式超越日本。这是自1968年以来东亚格局第一次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经济崛起,美国战略收缩,日本原有的安全逻辑失效。
岛链不再是牢固封锁线,而日本开始进入战略迷惘期。不清楚美国是否还会为太平洋霸权全力以赴,也无法确定自己在中美对抗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安倍执政后,一方面借“价值观外交”稳住美国,一方面试图拉拢国内民族主义力量,为对外战略扩张提供舆论土壤。
他推动《和平安全法制》,放宽集体自卫权限制,扩大自卫队活动范围。对内构建“安全焦虑”,对外则强调与美国并肩对抗威胁。日本为菲律宾提供巡逻船、与韩国签署情报保护协定、参与CPTPP并自诩为接棒TPP的领导者。
对俄罗斯关系上,日本始终抱持“突破美控,争取自主”的务实策略。
但克里米亚事件后,日本不得不随美制裁,试图边制裁边保持接触,现实操作矛盾重重。2015年,安倍在俄日会谈上跑步迎接普京的画面引发热议,也体现了日本战略执行中的尴尬地位。
2018年起,日本对华调门转缓。安倍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纪念,表达愿意参与“一带一路”,还称不排除加入亚投行,但转身又在涉台问题上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言论,战略模糊特征明显。
表面和解,实则防范。
安倍卸任后,菅义伟、岸田文雄均延续了这一模糊策略。但拜登上台后,美方明确要求仆从国表态涉台事务,日本不得不在联合声明中加入“台海和平稳定”的表述。美国甚至向日方明确:若涉台开战,日方将被纳入战场,需准备国民大规模撤离。
2022年后,日本在俄乌战争中全力配合欧美制裁,进一步凸显其对外依附结构。但随特朗普势力重新崛起,战略不确定性再次上升。日本再次面临选择:继续追随,还是为可能的“被抛弃”做好准备。
从岛链逻辑看,中国若打破台湾环节,第一岛链即告失效,太平洋战略结构将重组。对日本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岛链封锁体系崩溃,也可能直接暴露在大陆力量面前。
日本不可能放任这一结果发生,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注定对立。
如果未来东亚格局重构,日本最可能的命运有两种:其一,是在中美博弈中被美国推向火线,成为牺牲品;其二,是在新秩序中边缘化,重回古代那种地理边缘、战略边缘的国家状态。
这两种结果,都代表着日本百年来“脱亚入欧”“登堂入室”战略梦想的终结。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