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相:这种说法夸大了事实。AI 确实可以帮人们解读体检报告,但它给出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权威诊断。在大语言模型的帮助下,很多机构都推出了能够解读体检报告的 AI,其中一些机构还使用医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专项优化”,提高模型的可靠性。这些 AI 能对体检报告
1.AI 能准确解读体检报告?
流言:AI 现在非常“聪明”,能够像医生那样准确分析体检报告,给出健康建议。
真相:这种说法夸大了事实。AI 确实可以帮人们解读体检报告,但它给出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权威诊断。在大语言模型的帮助下,很多机构都推出了能够解读体检报告的 AI,其中一些机构还使用医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专项优化”,提高模型的可靠性。这些 AI 能对体检报告单上的项目进行识别分析,以通俗的方式进行解读,给出相关建议,这对普通大众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AI 解读体检报告准确性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仅凭一张体检报告,AI 很难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进行综合判断。此外,还可能存在“AI 幻觉”,导致解读出的体检报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包含错误的信息。总之,AI 解读体检报告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过度依赖,更不能把它当成权威诊断。对体检报告有疑问,最好还是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科学辟谣
2.焦虑症只是心理脆弱不是疾病?
流言:焦虑症不是一种疾病,感到焦虑只是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心理状态。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道理。焦虑症是一种真实的疾病,而且无法仅靠自我调节情绪克服。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以病理性焦虑为主要表现。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紧张不安、过度担忧,即使现实生活中的客观问题已经解决,这种焦虑情绪还会持久存在,无法控制。
此外,有的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肌肉酸痛、发抖、心悸胸闷、气短、胃肠道不适、头晕头疼、口干等。总之,焦虑症不应该被视为“心理脆弱”或“心态、情绪不好”,而是需要正视、规范治疗的疾病。如果出现持久且没有原因的焦虑和担忧,而且伴有躯体不适,应及时就医,配合治疗。
来源:人民网新闻客户端
3.孩子不上学就不着急接种疫苗,开学前补打即可?
流言:一些家长认为,假期休息,孩子不上学,疫苗接种就可以延迟,等到开学前补种疫苗也不迟。
真相:这是一种误区。疫苗的每一针接种时间都经过科学研究制定,严格遵循时间表,旨在让孩子在疾病风险最高的年龄段及时获得保护。尤其是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感染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一旦感染,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延迟接种,等于在孩子免疫力最脆弱、最易暴露于病原体的关键时期,主动放弃了至关重要的防护盾牌。不仅会延长孩子暴露于病原体的危险期,还可能导致后续剂次连环延迟,使疫苗整体保护效果大打折扣。
来源:人民网新闻客户端
4.阴天就不需要防晒?
流言:入秋阳光不那么强烈了,阴天的话完全没必要做防晒。
真相: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防晒霜能通过阻挡或吸收紫外线(主要包括 UVA 和 UVB)来减少皮肤损伤。其中的 UVA 可穿透云层和单层玻璃,是导致光老化和皮肤癌的主因,而 UVB 在阴天仍存在一定辐射量。换句话说,即便在阴天或室内,紫外线也会通过云层、玻璃或地面反射等途径到达皮肤,造成累积伤害,长期忽略会增加光老化风险。
因此,无论晴天阴天,外出时都应根据紫外线强度涂抹防晒霜(阴天可选较低 SPF 值),尤其在开车、靠窗位置或高反射环境如水面、雪地。建议养成日常防晒习惯,认识到紫外线伤害的隐蔽性,避免因“看不见太阳”而忽视防护。
来源:科学辟谣
5.喝淡盐水能预防中暑?
流言:夏季出汗很多容易中暑,汗会带着盐流失,因此需要补充淡盐水。
真相:这种说法不够准确。预防中暑,首要任务是足量补水,而非补盐。无论运动量大小,都应主动、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在高温环境下,建议每小时补充 500-1000 毫升水,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吸收。对普通人而言,日常饮食中的盐摄入量往往已经超标。如果再额外饮用淡盐水,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如果在高温下进行长时间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导致身体大量出汗,流失了较多盐分和矿物质时,则需要适量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而对于普通上班族和居家人士,白开水就是最好的防暑饮品,没必要刻意喝淡盐水。
来源:科学辟谣
6.备孕吃碱钙,能生儿子?
流言:胎儿男女与体质酸碱有关,备孕吃碱钙能生儿子。
真相:这种说法是谣言。胎儿的性别由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X 或 Y)决定,在精卵结合瞬间就已确定,与所谓“酸碱体质”毫无关联。“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伪科学。
人体各部位酸碱度(如血液 pH 严格维持在 7.35-7.45)由精密生理机制调控,日常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被饮食改变,更别提影响生殖细胞了。因此,这里建议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科学备孕应多多学习孕产相关知识,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管理,而非追求性别选择。
来源:科学辟谣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乃功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刘子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
陈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 副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来源:科学辟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