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的 Labubu 时刻,能复制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7:35 1

摘要:自 2020 年在香港挂牌上市以来,泡泡玛特的业绩像刚点火的过山车般“一飞冲天”。2020 年至 2024 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 25.13 亿、44.91 亿、46.17 亿、63.01 亿。今年上半年在 Labubu 的持续爆火下,泡泡玛特营收 138.

自 2020 年在香港挂牌上市以来,泡泡玛特的业绩像刚点火的过山车般“一飞冲天”。2020 年至 2024 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 25.13 亿、44.91 亿、46.17 亿、63.01 亿。今年上半年在 Labubu 的持续爆火下,泡泡玛特营收 138.8 亿元,超去年全年。

不过,狂欢后的“过山车效应”似乎正在到来。随着新品 mini Labubu 二手市场价格下跌、摩根大通下调泡泡玛特评级等事件的发生,截至 9 月 22 日,泡泡玛特股价相比 8 月 26 日的峰值跌幅超过 21%。

一边是飞速上涨的财报数据,一边是频繁下跌的股价,泡泡玛特既像在乘风破浪,也像随时可能失速。问题也随之浮现:天降“紫薇星”般的 Lisa 和其背后的名人效应是可持续的吗?潮玩 IP 的生命周期如何得到延续?“Labubu”是可复制的吗?

2024 年 4 月,没有任何前兆下,Lisa 在个人 1 亿粉丝的 instagram 账号上发布了自己与 Labubu 的合照。一时间,Labubu 获得了来自全球的瞩目:“这只长着 9 颗獠牙的小怪物究竟是谁?”

注意力很快转化成了影响力和销售额,尤其在泰国市场。2024 年 7 月,Labubu 被泰国旅游局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全球首家 Labubu 主题门店在曼谷 MEGA BANGNA 商场开业,首日营业额超千万。

当然,名人效应还远未结束,2025 年 2 月,Rihanna 被拍到挂着 Labubu 玩偶出街,再次为 Labubu 贡献了一波全球关注度。据不完全统计,Labubu 还出现在 Lady Gaga、Dua Lipa、David Beckham、杨紫琼、刘亦菲等顶级名人的身上。不论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Labubu 都借着名人的影响力,迅速出现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圈层的社交平台里。名人效应像滚雪球般扩大,让这个诞生多年的 IP 借势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

图片来源:VanityFair

与此同时,名人效应带动的“粉丝经济”则直接带来了高倍增长的业绩。据泡泡玛特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半年营收达 138.8 亿元,同比增长 204.4%。经调整净利润 47.1 亿元,同比增长 362.8%。从区域看,中国营收 82.8 亿元,同比增长 135.2%;亚太营收 28.5 亿元,同比增长 257.8%,美洲营收 22.6 亿元,同比暴涨 1142.3%,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 4.8 亿元,同比暴涨 729.2%。业绩全球开花。

然而,潮流易逝,名人效应更是不会只推动一股潮流。曾几何时,潮玩 IP Bearbrick(积木熊)也在名人的引领下爆火,艺术家联名款曾拍出约 120 万元的成交价。然而花火过后,剩下的只是一团飘渺的烟雾。打开小红书,输入 Bearbrick,前排联想词条“Bearbrick 价格崩盘”赫然入目。

对于品牌或 IP 而言,名人效应更深的机遇在于,哪怕是短期,其带来的曝光和收益也可以让品牌拥有更大的能力,去尽可能延长 IP 的生命,甚至经典化 IP。于此,一个关键词浮出水面——IP的“生命周期”。

如何延长 Labubu 的生命周期,是摆在泡泡玛特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其也正在行动:从高端端口,与奢侈品百货公司 Harrods、知名买手店 Dover Street Market、奢侈珠宝品牌 Chopard、卢浮宫等展开合作;在大众领域,则锁定《海贼王》、可口可乐、优衣库等大众经典品牌,让 Labubu 尽可能地与所有人的生活产生关联。

在2020年的一次采访中,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表示,“我常常说也许再给我们五年时间,大家回过头看泡泡玛特,会觉得我们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业。”而从打造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到推出《梦想家园》手游,再到宣布成立电影工作室,泡泡玛特确实正在为旗下 IP 打造新的叙事和呈现形式,以丰富其世界观和可感知性。

目前,城市乐园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好友见面会、心愿之旅、精灵勇士训练营等娱乐演出,IP 不再是摆件,而拥有了互动性和体验性,也更贴合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小红书话题 # 的浏览量已超 1.4 亿,主要内容均为游玩体验感受。随着 Labubu 持续火爆,城市乐园的人流量也不断激增。去哪儿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6 月,城市乐园预订量曾同比激增 6 倍,仅次于北京环球影城。

此外,今年8月份,泡泡玛特推出 mini 版本的 Labubu,试图扩大 IP 的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王宁相信 mini Labubu 会成为“超级爆款”,结果是产品的质量也“爆”了。

不少消费者在好不容易抢到货后,却拆出歪头、散线、秃毛等产品问题。而因盲盒产品特性,泡泡玛特不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退款。这意味着,出现品控问题时,消费者只能申请换货,然而不少消费者在连续多次换货后仍未解决这一问题。

消费保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是泡泡玛特收到投诉最多的一年,且近年来投诉量翻倍增长。在今年 3月 到 8 月的 6 个月内,其投诉量达 482 件,超去年全年,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欠缺(31.3%)、退款纠纷(29.7%)、霸王条款(19.7%)等方面。

“盲盒经济”本质上是“情绪经济”,而品控问题恰恰极易激发消费者的消极情绪。尤其在高溢价、难购买和低品控三者共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心理落差更加强烈,这对一款以情绪价值为主卖点的产品无疑更加致命,直接威胁其生命周期。毕竟,所有情绪类产品都是泡泡玛特的对手,而能给到情绪价值的产品又何止 Labubu。

从整体消费环境看,盲盒经济兴起多年,市场教育充分,Labubu 这样的情绪类产品也十分契合当下的消费趋势。英敏特《2025 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那些带有温度的品牌形象——“关怀者”、“亲密爱人”甚至“普通人”,反映出在现实压力与情绪疲惫中,消费者更渴望信任、陪伴与共鸣。“打动人心的一定不只是功能本身,而是情绪背后的共鸣。”英敏特亚太洞察高级副总裁徐如一写道。

从供应链和出海营销看,中国拥有成熟的玩具生产供应链,这是泡泡玛特的在地优势,其也已经建立了覆盖潮玩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另外,泡泡玛特于 2018 年出海韩国,2021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并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2022 年起从 B2B(Business-to-Business)模式大规模改成 DTC(Direct-to-Consumer)模式,直接与受众接触。这不仅让泡泡玛特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各地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变化,更重要的是,这极大强化了泡泡玛特品牌和旗下 IP 的影响力。

从泡泡玛特本身的运营看,它也从未停止寻找下一个IP。2017 年开始,泡泡玛特开始通过举办潮玩展的方式寻找潜力 IP,且有过较为成功的案例。Dimoo 便发掘于泡泡玛特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国际潮玩展。当时,设计师 Ayan 在潮玩展上找到泡泡玛特团队,分享了自己创作 Dimoo 的过程。最终,Dimoo 被纳入泡泡玛特旗下,成为自有 IP 并于 2019 年推向市场。2021 年上半年,Dimoo 的销售额曾一度超过彼时的当红 IP Molly。2025 年上半年,Dimoo 为泡泡玛特贡献了 11.05 亿元营收,收入占比为 8%,成为旗下“印钞主力机”之一。

当前,泡泡玛特另一 IP Twinkle Twinkle(星星人)的增长也极为迅猛,初具明星相。据泡泡玛特介绍,Twinkle Twinkle 以勇气、渴望与爱为故事内核,希望粉丝都能在不同的形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守护和陪伴。此外,Twinkle Twinkle 也加入了城市乐园,通过人偶表演、互动合照等方式,加深与粉丝之间的情感联结。

图片来源:泡泡玛特

另外,泡泡玛特的运营能力并不逊色,不仅成功接住了 Lisa 意外泼来的全球流量,后期也在 Lisa 身上不断“投流”。今年 8 月,Lisa 在 BLACKPINK 全球巡回演唱会伦敦站上穿着一套 Labubu 主题演出服登场,过去一年多来,Lisa也在不同场合展示了多样化的 Labubu 产品,为后者的曝光度和话题度持续“加热”。经过这一年多来的全球运营“练兵”,泡泡玛特的经验也只增不减。

不过,即便天时地利人和,IP 的爆火仍然具有随机性。Labubu 之后,Lisa 也在个人 instagram 上晒出了泡泡玛特另一 IP Crybaby。然而,就目前来看,Crybaby 似乎并不是下一个 Labubu。

或许,泡泡玛特的终极任务不是寻找下一个 Labubu,而是解决 Labubu 乃至旗下所有 IP 的生命周期问题,以打造一个跨地区、跨年龄的全面叙事。塑造经典不过气的 IP,才是更性感的商业神话,也是更坚厚的护城河。

来源:出色WSJ中文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