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 “活” 起来!90后非遗传承人解锁彝绣新玩法,把野生菌绣进了生活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8:13 1

摘要:童年时期的李兴美,最熟悉的画面便是母亲与外婆在煤油灯下埋首绣作。一枚绣针,几缕彩线,于指尖翻飞穿梭,渐渐在布帛上绽放为一幅美丽的图案,耳濡目染下,李兴美对彝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童年时期的李兴美,最熟悉的画面便是母亲与外婆在煤油灯下埋首绣作。一枚绣针,几缕彩线,于指尖翻飞穿梭,渐渐在布帛上绽放为一幅美丽的图案,耳濡目染下,李兴美对彝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彝绣的色彩浓郁奔放,纹样神秘古老,针法变化无穷。年幼的她常常静坐于母亲身旁,凝视那双手如何在粗布上运针如笔,绘出美丽的画卷。李兴美说,从那时起,她就在心里默默许下愿望:一定要将这项传统的手艺延续下去。

九岁那年,她第一次拈起了针线;十四岁时,已开始跟随母亲系统学习民族服饰制作。

她不仅领悟到如何将彝绣图腾巧妙运用于衣着之中,使每件衣服都成为可穿戴的艺术品,更先后掌握了平针绣、锁链扣、数纱绣等四十余种传统针法,其中不乏几近失传的古老技法。

她的手中,穿梭的不只是线,更是跨越时光的温柔力量——从母亲的灯下,到她的指尖,那根线传承的线从未断过,那盏守护技艺的灯也从未熄灭。

走进

易门针兴刺绣工作室

,绣娘们围坐一起,指尖飞扬,彩线穿梭,宛如一场无声的合奏。李兴美坐在其中,正全神贯注地绣制一幅即将参赛的作品——她用丝线勾勒中国地图,以不同针法细腻诠释各省风韵。针起针落间,她以绣为语,以布为卷,仿佛穿梭于山河大地,将对祖国的深情与文化的传承,绣入这细密经纬之中。

工作室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幅幅色彩明丽、工艺精湛的绣品,既有以彝绣传统图案创作的绣品,也有融合文字与图像的吉祥服饰。店内整齐陈列着虎头帽、绣花鞋、寓意吉祥的衣饰。一件件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让人目不暇接,仿佛诉说着手艺与生活交融的美学。

然而,这片属于她和绣娘们的梦想天地,最初竟萌芽于灶台与针线交织的日子。

婚后成为宝妈的李兴美,虽终日与琐碎为伴,却从未放下对彝绣的热爱。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兴美参加了玉溪市妇联组织的刺绣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获得了“巧绣娘”的称号。

这次比赛不仅让李兴美重新找回了对彝绣的热情,也让她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新方向。李兴美说道,

彝绣从来不是锁在柜子里的老手艺,而是能把过去的故事、现在的日子缝在一起的线。

比赛结束后,这位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带着对彝绣技艺的热诚与推广传承的决心,回到家乡易门,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借着过硬的绣技、独特的设计和不服输的韧劲,李兴美的工作室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2022年,她正式创办了易门针兴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通过系列培训帮助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如今,她的团队已拥有四名固定员工、六十余位兼职绣娘,还有两名绣郎。这些人当中,很多曾是整日忙于家事的宝妈,那些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宝妈,如今能靠绣活给孩子挣学费。

"她们绣的不只是图案,更是给彝绣续上了新针脚。"李兴美望着满墙作品,目光宁静却坚定,“让老手艺能养活人,才能让它真正活在当下。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李兴美始终步履不停,为了深化对彝绣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她多次前往云南技师学院、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参加培训,

系统学习彝族刺绣技艺。从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到现代美学的融入,她不断汲取养分,并将这些新知融会贯通,运用于自己的彝绣创作中。

她坚信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非遗不应只是静躺箱底的藏品,而是要让人们用起来。

李兴美深知,彝绣要走得远,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作为土生土长的90后,她更懂年轻人对“新鲜”与“共鸣”的追求。她开始思考如何让彝绣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于是她将传统彝绣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大胆推陈出新,设计出手机壳、化妆镜、手提包、小挂件等十余类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它们既承载着彝族文化的基因,又以轻盈时尚的姿态走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易门的地域特色,也成了她绣品里的“活符号”。

野生菌、标志性建筑长廊、小绿汁盛放的凤凰花、乃至非遗虎掌舞等元素,都成为她手中的刺绣题材。她以针线为笔,绘出一幅幅融合地缘文化与民族记忆的作品,让彝绣成为一张张动态的地方名片。

在学习的过程中,李兴美还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

“非遗就是要做减法”。

在设计过程中,她摒弃传统彝绣中过于浓烈繁复的用色与图案,转向更清新、简约现代的视觉表达。她尝试将彝绣与多种材质相

结合,让菌子、凤凰花等意象“生长”于T恤、包包之上,构建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的表达语言。

彝绣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源于传承人的坚守,更来自无数年轻人的认同与参与,老一辈的针法,新一代的创意,以及每一位喜爱彝绣的人,一起让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跟着李老师学习了两年彝绣,现在已经开始能赚钱了,感谢李老师教会了我这门手艺。”

绣娘张美举着刚绣好的绣片笑盈盈地说,“我也会教给身边的姐妹,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推广彝绣的过程中,李兴美始终践行

“守正创新”

的理念,努力将传统的“指尖技艺”转化为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指尖经济”。李兴美深信,真正的传承并非固守陈规,让绣娘靠手艺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传承。

通过持续组织绣娘培训,她帮助越来越多的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她们手中穿梭的不只是彩线,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家庭收入的增长。

面向未来,这位90后非遗传承人计划从

产品创新

技能培训

等多维度发力,持续推动彝绣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她希望这项古老技艺不仅能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更能在当代社会中真正

“活”

起来

——它是一针一线中的文化自信,也是绣娘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光芒。

当传统遇见当代,当技艺赋能经济,彝绣不再静默于博物馆的橱窗之中,而是轻盈地跃动在每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里。

编辑:丁梦圆

初审:张娟

审核:周德梅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