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新能源狂飙:广西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突围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8:47 1

摘要:9月8日,五菱汽车在港交所公告,其间接控股股东广西汽车集团80%股权被广西国资委无偿划转至广西国控。这一看似复杂的股权调整,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命题:当“微面之王”五菱在新能源赛道疾驰时,背后的广西汽车集团如何凭全产业链之力,推动自主品牌从“性价比标签”向

9月8日,五菱汽车在港交所公告,其间接控股股东广西汽车集团80%股权被广西国资委无偿划转至广西国控。这一看似复杂的股权调整,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命题:当“微面之王”五菱在新能源赛道疾驰时,背后的广西汽车集团如何凭全产业链之力,推动自主品牌从“性价比标签”向“技术输出者”蜕变?

股权纽带下的“双轮驱动”:广西汽车集团的隐形托举

在柳州五菱新能源生产车间,神炼电池经自动化产线组装,将搭载于五菱星光EV销往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年产能20GWh的电池工厂,是广西汽车集团“一二五工程”核心项目,集团通过控股63.1%,为五菱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护城河。

“广西汽车集团就像五菱的‘技术母体’。”接近管理层的人士透露,集团旗下五菱工业为五菱新能源提供车桥、车架等核心部件,2024年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达69%;柳机动力研发的15kW无人机发动机,成为五菱布局低空经济的技术储备。这种“集团赋能+企业冲锋”的模式,让五菱新能源转型底气十足。2025年上半年,五菱新能源销量41.3万辆,同比激增69.7%,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4.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股权结构稳定是协同的基础。虽广西汽车集团80%股权划转至广西国控,但公告明确“广西汽车仍保持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约56.54%”。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为五菱注入更多资源。广西国控作为省级资本运营平台,推动五菱与东盟市场产业链整合,印尼工厂第4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出口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超200%,便是布局的直接成果。


从“工具”到“伙伴”:五菱车主的奋斗史诗

在郑州中原福塔的“奋斗者家宴”上,56岁的李师傅攥着方向盘模型奖杯,眼角泛红。他开着五菱宏光PLUS跑遍河南18个地市,3年行驶28万公里,车斗里装过蔬菜、服装、五金配件,最终在县城开起批发店。“这车不是铁疙瘩,是我家的‘老伙计’。”李师傅的故事,是千万五菱车主的缩影。当外资品牌沉迷“豪华叙事”时,五菱以2800家覆盖98%县级区域的服务网点,成为奋斗者坚实后盾。

改装车间里藏着更动人的细节。00后车主将宏光MINIEV喷成“甜甜圈”配色,从厦门出发,300天自驾进藏。车顶的太阳能板、车内的咖啡机,把代步车变成移动生活空间。“五菱的魔术空间让我敢做梦。”这位车主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百万播放,评论区中,有人改成流动咖啡车,有人加装冷藏箱卖海鲜。这些“民间改装师”用创意证明:最好的汽车,是能装下生活所有可能的伙伴。

疫情期间,这种情感连接更显珍贵。郑州一位车主回忆,2024年疫情封控时,他的宏光MINIEV成了社区“物资转运车”:“车身小,能钻进老小区的窄巷子;续航够,一天跑20多趟不用充电。”如今,这辆贴满“感谢贴”的小车被社区博物馆收藏,旁边说明牌写着:“它不是英雄,却载着英雄们的日常。”


技术突围:从“跟跑”到“制定规则”

当行业还在为续航虚标争论时,五菱星光EV以610公里CLTC续航和92%的实测达成率,让“真续航”成为新标杆。这背后是神炼电池的硬核实力——通过“问顶技术”优化极耳结构,电池包强度提升60%,历经行业首例“电芯多面五针刺”测试仍不起火。

智能化领域的突破更具颠覆性。灵眸智驾系统采用双目摄像头方案,将静止车辆识别精度提升30%,跨层记忆泊车支持2公里复杂路线。“我们不堆激光雷达,而是把用户每天都要用的泊车场景做到极致。”技术官林智桂的务实,让10万级车型首次拥有高速领航能力。在印尼雅加达的拥堵路段,搭载灵眸智驾的Air EV能自动跟车避障,当地车主感叹:“中国技术让开车变成享受。”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埃尚汽车的发布。这个定位“轻时尚”的新品牌,首款车型A100C以3285mm车长实现1980mm轴距,用“四轮四角”设计颠覆微型车空间逻辑。“埃尚不是对标某款车,而是重新定义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品牌负责人的话,揭示了五菱的野心: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从“性价比之王”到“技术规则制定者”。


出海:中国汽车的“东盟答卷”

在印尼西爪哇的五菱工厂,工人正组装右舵版Air EV,该车在当地连续12个月蝉联纯电销量冠军,街头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是五菱。更深远的影响在供应链中——宝钢、国轩高科等17家中国企业随五菱落户印尼,本地化采购率超50%,形成“中国技术 + 东盟制造”的产业生态。“我们不是卖车,是输出一套新能源解决方案。”五菱海外事业部负责人的话,道出中国汽车国际化的核心逻辑。

这种模式正复制到全球。在乌兹别克斯坦,五菱建立KD工厂;在埃及,商用车组装线投产;在中南美洲,宏光MINIEV改装成警车、救护车,成为“移动的中国名片”。2025年上半年,五菱新能源出口110627台/套,同比增长217%。当部分品牌还在为出口数据焦虑时,五菱已用覆盖104个国家的服务网络证明: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不是简单“走出去”,而是“扎下根”。


民族品牌的觉醒: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站在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的穹顶下,墙上的时间轴记录着惊人跨越:2010年,五菱之光以“性价比”横扫微面市场;2020年,宏光MINIEV重新定义代步车;2025年,埃尚汽车横空出世。这背后,是广西汽车集团近百年制造经验的厚积薄发,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初心坚守。

当外资品牌用“中国特供”敷衍市场时,五菱的灵语AI支持8大方言,让四川大爷能用“川普”导航,广东阿婆用粤语控制空调;当行业沉迷“算力竞赛”时,五菱将智能驾驶成本压到同级1/3,让工薪阶层也能享受科技平权。这种“不造贵的,只造对的”的理念,是中国自主品牌最珍贵的底色。

在柳州五菱总部展厅,陈列着三辆车:1982年的柳州微型货车、2010年的五菱宏光、2025年的星光EV。它们犹如浓缩的中国汽车工业史——从“解决有无”到“追求卓越”,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输出全球”。正如广西汽车集团董事长袁智军所言:“新能源赛道上,我们不只是参与者,更要做规则的改写者。”

这场由广西汽车集团与五菱共同书写的突围战,早已超越企业层面的竞争。当印尼街头的Air EV驶过清真寺,当郑州创业者的宏光PLUS装满新收的玉米,当00后的改装MINIEV驶向雪山,这些场景共同证明:最好的民族品牌,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图腾,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伙伴。五菱的狂飙之路,正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这条路上,有国有资本的战略定力,有工程师的技术执着,更有亿万奋斗者的信任托举。这,才是中国智造最强大的底气。

来源:自主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