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下午,殷玉珍坐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场的主席台上,一根乌黑的麻花辫垂在肩头,身上的绿色磨毛外套被白色沙发衬得更鲜亮——她正在向世界分享她从防沙治沙到增收致富的经验。
9月17日下午,殷玉珍坐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场的主席台上,一根乌黑的麻花辫垂在肩头,身上的绿色磨毛外套被白色沙发衬得更鲜亮——她正在向世界分享她从防沙治沙到增收致富的经验。
9月17日拍摄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对话环节现场。(张驰 摄)
台下摄像机围绕,快门声不时响起。这位看似朴素的农村女性,凭着一双沾满泥土的手、一颗不服输的心,在沙漠里种出了一片绿洲,也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她和她守护的那片土地上。
9月17日,殷玉珍(右)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主题对话环节发言。(康文魁 摄)
她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毛乌素沙漠边缘赶来。“世界防治荒漠化的会议,居然开到了我们家门口!别人都说,世界治沙看中国、看内蒙古、看鄂尔多斯,我作为一个在沙漠里种了几十年树的人,心里感到非常的自豪。”走进会场,她关注的不再只是“治住沙”,而是“科学治沙、绿色发展”这几个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她眼里,曾经漫天黄沙的毛乌素,早已不是让人头疼的“穷疙瘩”,而是能长出金元宝的“金乌素”——光伏板下种着牧草,羊群在绿荫里啃食,沙棘、沙葱顺着沙丘的纹路扎根,连蘑菇都能在沙漠里撑开小伞。
今年,殷玉珍又在沙漠里种了3000亩树。提起这件事,她的声音里满是骄傲:“要是不栽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过去的毛乌素,“人没吃的粮,羊没吃的草”。那时,她说,宁可种树累死,不能让沙子欺负死。而如今再提起,她又说:“沙子早被我们治服帖了,但种树不能停,得给孩子们留下一片绿,留下能过日子的好地方。”
短短一句,藏着她几十年里治沙理念的转变——从最初为了生存与风沙“死磕”的抗争,到如今为了后代与沙漠和谐共生的守护;从只想让沙漠“绿起来”的迫切,到如今带领乡亲“富起来”的担当,她把自己的人生,完完全全种进了沙漠里。
最让她振奋的,是今年在论坛上和两位院士的对话。说起当时的场景,她的眼睛亮了起来:“院士们跟我聊沙漠里的植物怎么发展,怎么做成能走向世界的品牌。那话啊,句句都说到我心坎里!”
9月17日,殷玉珍(前左四)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聆听专题报告。(康文魁 摄)
在她的描述里,沙漠里的宝贝多得数不清:小米成了高端食品,玫瑰、樱桃在沙地上开得热烈,连沙棘都能酿成甘醇的汁。这些曾经在沙漠里艰难求生的植物,如今成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金疙瘩”。而她始终记得,要把这些沙漠里的绿色食品,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让全世界都知道,毛乌素沙漠能长出好东西。
9月17日,殷玉珍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间隙接受采访。(张驰 摄)
如今的殷玉珍,早已不只是一个埋头种树的治沙人。她走上过国际舞台,代表中国农牧民发声;她成了绿色的号召者,用蒙古马精神,鼓励更多人加入治沙队伍。身份变了,责任也重了,但她身上的质朴劲儿一点没改。
告别时,她又一次握住我们的手,掌心依旧滚烫。“再过十年,你们再来找我。”她笑着许下承诺,眼里闪着星光,“我要搞出新产品,让我们的沙漠品牌,真正走向世界!”(文/毛丫 张驰 梁婷)
来源:看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