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的大城市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异国人。这种现象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官员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警惕异族。然而,在太宗的支持下,唐朝继续实施兼容并包的政策。外籍官吏及普通士民得以在长安及长安周遭定居。这样的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口归附
初唐至盛唐,于史有载在朝为官的外国人,占到了全体官员的十分之一以上。不仅朝堂上有大量的外国人,民间也是这样。
唐朝的大城市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异国人。这种现象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官员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警惕异族。然而,在太宗的支持下,唐朝继续实施兼容并包的政策。外籍官吏及普通士民得以在长安及长安周遭定居。这样的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口归附。
不管是来自东瀛的留学生,还是到长安投附的异国王子,抑或是粟特、大食、波斯、新罗、百济、吕宋等国的商人,甚至肤色漆黑的昆仑奴,都是唐朝国际化的体现。人民的气度也变得宽广,诗人的诗风也很豪迈。
这种心态宽广局面,是一系列特殊条件达成后才形成的。
隋朝开始,统治者以武力进取,国际形势有了重大改变。到了唐初,进取更多,引起了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如唐太宗所说:“靺鞨远来,盖突厥已服之故也。”靺鞨是东北的古民族,他们远来示好,并不是觉得唐朝好,而是眼睁睁看见横亘北疆万里之广的突厥被唐朝制服,所以选择了臣服。
李世民在年少时,便有着卓尔不凡的眼光。他久经战阵,见过很大的世面,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他的能力数一数二。正是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征服,唐朝达成了“万国来朝”的成就。
然而,在李世民的父亲,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时代,唐朝可不是这样子的。当时的突厥还很强大,包括王世充、刘黑闼在内的多方势力,都想尽办法与突厥联盟。后来唐朝建国,突厥的颉利可汗持续南下骚扰,唐人苦不堪言,又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一度动了迁都的念头。
好在李世民等将领用兵如神,最终取得了与颉利签订“友好协约”的机会。可强大的突厥并不把这样没什么效力的条约放在眼里,等李世民即位后,依然不断南下。李世民派李靖等人出击,将颉利击溃并活捉,对突厥造成严重打击,此时已是贞观四年(630)。
贞观元年(627)的时候,唐与突厥尚处于巅峰对决的时刻,形势非常严峻。两国间的间谍多如牛毛,他们混杂在商人、教师、旅行者间,窃取信息和发动舆论的办法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唐朝规定,士民不能随意越界过关。而此时,住在长安大觉寺的玄奘法师,已和许多僧人一样,提交了出国申请,但国际形势如此,他的申请并没有得到批准。玄奘知道这种情况下自己硬要出国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他的求经之心不死,于是冒险偷渡。
本来是一直没有机会的,可当时长安附近闹了灾荒,饿死了人。如果再不许百姓外出,情况只能更糟。时逢李世民登基第一年,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下令开放长安城门,允许百姓外出就食。汹涌的人潮一拥而出,其中就有玄奘。他趁着这个机会蒙混出关,而和旁人不同的是,别人要么往南去蜀地,要么往东去洛阳,只有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因为是违规越界,没有过所(通行证),但好在他是社会知名人士,一路上总算有惊无险,又得到了小吏的照顾,终于抵达西方。此去十八年之久,行走十万多里,他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归长安,受到了李世民的热烈欢迎。
唐朝对玄奘的态度,就是国力强盛的证据。它并非仅取决于玄奘取经的成功与不成功,而是前后两个时间,国家的局面和国际的形势有了本质的区别。
此时的唐朝,已经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际制霸。李世民早已俘虏了颉利,消灭了东突厥,又击溃了吐谷浑,攻克了高昌国,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赴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又过了几个月,九姓铁勒也将率众投降。两年后,东北的契丹、奚纷纷前来归附。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被抢劫后,率领泥婆罗与吐蕃军横扫北印度,俘虏了摩揭陀国王(古印度四大国之一)阿罗那顺,回到了长安。
唐朝包容开放的局面,与贞观到天宝年间国家实力异常雄厚高度相关,当然也与皇帝本身的硬实力有关。失去任何一个条件,国家自然而然地就走向封闭。
唐朝的大好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至天宝十四载(755)末,身兼三镇节度使的粟特族人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兵变,属下唐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军人造反,长达八年的大乱象,使唐朝实力腰斩。
从那以后,我们就很难看见唐朝的官吏中有外国名字出现了。虽然后来唐朝一度出现了中兴局面,甚至在德宗时期耗死了反目成仇的回纥与吐蕃,却终究难以复制当年的盛况。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陆上丝绸之路被回纥和吐蕃卡死,东西贸易一度中断。可与此同时,令人始料未及的机遇再度出现了。
要知道,商人总是无孔不入的。他们另辟蹊径,选择走并没有各方势力干涉的海路。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自打安史之乱后,陆路贸易衰落,海上贸易却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中国东南诸多港口,如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大港,吸引了来自印度、波斯、大食及南洋诸国的大批商人前来。
(摘自《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豆子/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王欣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来源: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