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要理解,而不是被“7岁的毛毛”说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8:35 1

摘要: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大多数读者看了是不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贝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引发全网无情群嘲。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瑞琳

一个7岁的孩子,面对“买玩具”的诱惑也不为所动,一定要去吃儿童餐,完成和西贝的“约定”,你信吗?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大多数读者看了是不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贝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引发全网无情群嘲。

有人说,“真是史诗级公关灾难”。目前,西贝已将这篇文章删除。

众所周知,西贝近来很头痛。

在与网络名人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里,西贝可谓是占尽了下风。一道“2岁的西蓝花”,更是让许多带娃消费的父母,顿感“天都塌了”。

口碑打折,必然直接影响收益。为了“挽尊”止损,西贝在此时进行危机公关,改善品牌观感,是完全符合商业逻辑的。

公关要讲时机,更要讲方式。遗憾的是,西贝没有把故事讲好,或者说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好故事。

其实,发布文章的公众号“西贝风味早读”是其员工交流平台,并非以消费者为受众。但眼下,消费者都盯着西贝的一举一动。既然公开传播,那此文就极有可能进入消费者视野。

或许,西贝只是想在内部提振士气,却忽略了“内文公发”的风险。从这一点来看,西贝公关显然在全局思维上有所欠缺,对舆情的敏感度也显得很不足。

不过,真正的“灾难”在于,让“7岁的毛毛”以背离常识的方式,表达对西贝近乎痴迷的热爱,实在是煽情得太尴尬、太离奇了。

分析故事文本就能发现,真正的主角哪里是“毛毛”,拥有消费决策权的“毛毛妈妈”才是。

一开始,看了网上舆论,“毛毛妈妈”摇摆于去不去西贝,引发了孩子的“哭闹”,回想孩子从2岁吃西贝吃到7岁,“5年来从没出现任何食安问题”。于是,“毛毛妈妈”就“想通了”——“不该因舆论否定这份信任”。

在这个故事里,“毛毛”和“毛毛妈妈”都被符号化了:“毛毛”既是西贝的坚定支持者,又是引导消费决策的“工具人”。“毛毛”对西贝的爱、“毛毛”吃西贝没吃出过问题,启悟了家长要继续相信西贝、支持西贝。

实际上,这是刻画了一个消费者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且其“顿悟”显得十分简单粗暴。当更多“毛毛妈妈”看到这个故事,也就大概率会产生一种感受:“我被西贝说教了。”

正是这种读后感,直接转化为了不适感,以至于西贝不得不灰溜溜地火速删稿,并且在路人缘上又失一局。

任何品牌都应该明白一点,消费者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说教。在这场预制菜风波中,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两个问题——你卖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是与不是,你能不能告诉我?

面对危机,拿出诚意比什么都强。如果暂时没有准备好直面核心质疑,那至少先“少说少错”。在这种时刻,塑造自己委屈却坚强的姿态、强行书写和消费者的“心连心”,恐怕只会把人越推越远。

“7岁的毛毛”是否确有其事,谁也说不清楚。但必须指出,把年幼的孩子置于危机公关的语境下,利用孩子的纯真为品牌背书,在传播伦理上是存在瑕疵的,绝不值得提倡

为了内部打气也好,为了重获信任也罢,西贝现在能做的不是冒进,而是回归。质量过硬、经营透明、服务贴心、沟通真诚,这才是企业立身的根本,也唯有如此,危机才可能转化为一次重新出发的契机。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