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电影《731》在引发诸多热议后,其官博终于改名,然而票房上涨缓慢的现状却依旧令人揪心。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票房上涨缓慢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
近日,电影《731》在引发诸多热议后,其官博终于改名,然而票房上涨缓慢的现状却依旧令人揪心。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票房上涨缓慢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
从影片自身来看,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口碑的分化。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用大逃杀式结构包装沉重题材,造成情感疏离,还有“剧情割裂”“人物动机突兀”等问题。比如有观众指出,影片中关键情节删减过多,逻辑衔接生硬,让观影体验大打折扣。并且,发行方把“必看爱国教育片”打在海报最显眼的位置,还推出“包场进校园”方案,结果教育部暑期发文,明确要求中小学观影坚持自愿,禁止强制购票,这使得原本预订的团体票退掉43%。
营销和宣传方面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在前期,《731》片方的宣发节奏令人费解。官博更新不及时,物料也一股脑地扔在网盘里,宣发全靠业内人士自助。这种不作为的态度,让影片在宣传上就输了一阵,没有充分调动起观众的观影热情,导致很多观众对影片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产生走进影院的冲动。
从观众角度而言,如今的观众观影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因为题材而走进影院,更注重影片的质量和口碑。在社交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观众之间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句“衣服太新”就能劝退一堆人,短视频平台三分钟的吐槽就能让预售直接腰斩。《731》上映后负面评价的传播,使得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观众选择放弃观影。
此外,市场环境的竞争也不容忽视。虽然《731》选择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想要借助特殊时间节点的优势,但同期也可能存在其他影片的分流,尽管目前没有特别强劲的竞品,但观众的观影选择始终是多元的。同时,影院的排片策略也会对票房产生影响,虽然《731》前期排片占比高,但随着口碑问题的出现,上座率下滑,排片与上座率的不匹配,也让票房增长变得艰难。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存在“水军”的恶意攻击。自《731》上映起,就有“水军”开始诋毁与非议,认为影片揭示731罪行真相不足、牢房过于干净美化了日军、越狱的戏份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观众的选择,影响了影片的口碑和票房。
电影《731》票房上涨缓慢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的责任。影片方在影片制作和宣发上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观众的观影选择和口碑传播也对票房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环境的竞争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军”干扰等因素也都不容忽视。希望电影行业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在今后创作出更多高质量、口碑佳的作品,真正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感受电影的魅力。
#731电影 #票房分析 #电影官博改名
来源:电影记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