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帝王的陵墓就不仅是安息之所,更是权力、智慧和时代的终极体现。
“皇陵”
秦始皇陵
在中国古代,死亡对于帝王而言,是另一场盛大权力的开始。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帝王的陵墓就不仅是安息之所,更是权力、智慧和时代的终极体现。
而这一切的秘密,首先就从他们留下的那个“土堆”开始说起。
西夏王陵
在战国以前,王陵墓葬基本遵循"不封不树"的古老制度(《周易·系辞传》),殷墟考古发现为这一记载提供了铁证。
我们现在看到的安阳殷墟商中晚期诸王陵,其墓葬主体皆深埋地下,地表不见堆土痕迹,旁边也没有种植树木。
靖江王陵
到春秋战国之际,墓葬开始出现封土,现存较早的陵墓封土,有战国时代咸阳的秦惠文王公陵、安徽寿县的楚幽王陵、河北邯郸的赵王陵等。
按照封土的形式,中国帝王陵的建制大致可分为三种:垒土为陵、因山为陵和宝城宝顶式。
秦汉帝陵
秦始皇陵
垒土为陵,也称“方上”,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
具体做法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层层夯筑,使它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就像倒扣着的一个斗。
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啦!
这是迄今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垒土陵墓,文献记载为“五十丈”,折合现在115米。
不过现在实测只剩下51米多点,专家推测可能是受水土变迁、岁月侵蚀的影响,也有人猜是秦朝灭亡时工程还没完成就烂尾了。
封土九层台上的享堂遗址复原图 图源中式营造
而据《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发掘人员认为秦始皇陵的墓上建筑的最终形态,是一座中腰部有木构建筑的复合体。
其主要的部分为封土,次要部分为木构建筑及九层台体。
曾有学者根复原了秦始皇陵封土所应展示的地面建筑部分,可以说相当恢宏了。
汉武帝茂陵(图源咸阳日报)
汉承秦制,西汉帝陵除汉文帝霸陵以山为陵,不起封土外,其余的帝、后陵墓皆有高大的封土。
由于封土的规模宏巨,工程量十分浩大,一般用军队“复土”,由专人管理“复土”,称为“复土将军”或“复土校尉”。
乾陵
"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开凿石洞挖出墓道,在山峰底部修建地宫。
这种造墓方式很早就有了,像汉文帝的霸陵、中山靖王刘胜墓都是“因山为陵,不复起坟。”。
不过这种葬制真正被定为制度,还下诏要求后代必须照办的,是在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
唐太宗 《历代帝王真像不分卷》
而要说唐朝皇帝陵墓里哪个最特别,那肯定是乾陵。
这可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在世界陵墓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乾陵也是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更难得的是,在唐朝十八座皇陵里,就属它主墓保存得最好,而且从来没被盗墓贼得手过。
乾陵古建复原图
乾陵陵园规模宏大,据《唐会要》记载,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占地15万余亩。陵园原有城垣两重,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宫等建筑378间。
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从现存的遗址和遗迹中,我们仍可想象盛唐气象的恢弘格局。
如今保存最完整的遗存,当属朱雀门外神道两侧排列的百余件大型石雕,它们沿神道对称分布。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无字碑、述圣纪碑,此外还有六十一蕃臣石像及石狮等独具特色的石雕,因此乾陵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乾陵石刻-六十一蕃臣像
至于乾陵地宫里头到底埋了多少宝贝,到现在还是个谜,毕竟从没被挖开过。
不过从发掘的那些陪葬墓看,地宫里的陪葬品肯定是极为丰富。
乾陵周围有17个陪葬墓,最牛的要数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的墓。
三座墓里的壁画也是顶级艺术品,其中《阙楼图》《宫女图》《狩猎出行图》《打马毬图》在2013年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明孝陵
到了明清时期,帝王陵的封土发展出新的形制,即宝城宝顶式,简单来说就是在地宫的上方用砖石砌筑圆形或椭圆形的宝顶,外围⽤墙垣包围,成为宝城。
这种形式的首创是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寝。
朱元璋这人,喜欢搞创新,所以他给自己修坟墓的思路也跟以前皇帝不大一样。
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明孝陵绝对是个分水岭式的存在,可以说它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与风貌。
明孝陵
它最牛的地方在于,第一次把皇帝生前住的皇宫格局"前朝后寝"三进院落设计搬到了墓地里。
前两进院落为“前朝”区,专门搞祭祀活动用;后一进院落为“后寝”区,让老朱的灵魂好好歇着。
这种“前朝后寝”的布局,无疑是按照朱元璋生前所居来规划安排的,完美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同时也打破了汉唐以来帝陵分设上下宫的旧制。
明孝陵陵宫复原示意图 图源星球研究所
其次,明孝陵还首创了在封土及宝城前面修建方城和明楼的布局。
方城为宝顶前的一座大型建筑,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这种设计让整个陵墓显得特别大气。
明孝陵
再来说说神道。别的皇帝陵墓神道都是笔直的,但明孝陵神道是中国唯一不采用直线,而是围绕梅花山形成弯曲神道的帝陵。
梅花山上曾落葬孙权,据说建孝陵之时,朱元璋力排众议让孙权给自己看大门。
而且神道依山势蜿蜒曲折,模仿北斗七星的形状,对应了古人"魂归北斗"的说法(不过目前学界还有不同看法)。
孝陵的东边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东陵,父子俩共享一条神道,这一制度亦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继。
朱元璋开创的帝陵新形制被后代悉数遵行,甚至改朝换代后,清代帝陵也倒映着明代帝陵的影子。
南京明孝陵景区梅花山
来源:大玲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