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两轮图腾”:10款摩托车,藏着一代人的风光与情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7:39 1

摘要: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街头,汽车还是稀罕物,摩托车却凭借轰鸣的引擎与灵动的身姿,成了“速度与面子”的代名词。那时若能骑着一辆摩托车穿梭街巷,清脆的引擎声会引来整条街的目光;去照相馆拍照时,人们总会特意找辆摩托车当背景,洗出的照片挂在墙上,亲戚来访时提一句“你家孩子

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街头,汽车还是稀罕物,摩托车却凭借轰鸣的引擎与灵动的身姿,成了“速度与面子”的代名词。那时若能骑着一辆摩托车穿梭街巷,清脆的引擎声会引来整条街的目光;去照相馆拍照时,人们总会特意找辆摩托车当背景,洗出的照片挂在墙上,亲戚来访时提一句“你家孩子骑摩托拍的照真精神”,便能让人心里甜上好几天。这10款摩托车,更是一代人梦寐以求的“座驾明星”,每一辆都藏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硬核记忆与柔软情怀。

东德“猛士”依发251,是当时摩托车界的“外来强者”,几乎难寻对手。它最特别的是引擎声——怠速时“砰砰砰”的声响格外有劲,可油门拧得越大,声音反倒越平顺,骑在上面像驯服了一头蓄势待发的小牛犊。一给油,车头会微微抬起,前减震仿佛被拉长,那种“贴地飞行”的快感,让不少人直呼“过瘾”。不过它也有小遗憾:没有偏支架,停车时得找平坦地方小心支起,不然总怕它歪倒,可即便如此,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偏爱。

上海易初摩托车厂生产的幸福250,是本土摩托车里的“稀缺品”。新车售价4600元,在月工资仅几十元的年代,这笔钱相当于普通人近十年的收入,想买还得“凭机会”。那时电影跑片员、邮电局送电报的工作人员,是少数能常骑它的人——跑片员要赶在电影放完前把胶片送到下一家影院,幸福250的可靠性能帮他们抢时间;送电报的骑着它穿梭街巷,车铃一响,街坊就知道“有重要消息来了”。它的挡位操作更是独树一帜,得用“一提三踹”的方式:挂一挡要往上抬换挡杆,二、三、四挡则要依次往下踹,新手刚骑时总容易挂错挡,可熟练后反倒觉得“有仪式感”。

光阳豪迈125,是当年踏板车中的“顶流”,一句“豪迈125真豪迈”的广告词,传遍了大江南北。它搭载的HONDA发动机,在当时是“顶尖配置”,远远听到那独特的引擎声,就知道“豪迈来了”。新车售价两万多元,按购买力换算,堪比现在的宝马车,骑在街上绝对是“焦点中的焦点”。有人回忆,九十年代初班里有个同学,家里有辆台湾产的光阳豪迈,才上初中的他骑着车去学校,车刚停在操场边,就围了一圈同学“求摸一摸”,同学还大方地让他骑了一圈,那几分钟的体验,让他记了几十年。后来光阳在江苏建厂,国产后的豪迈125质量稍逊于台湾原版,但依旧是不少人的“心头好”。

嘉陵70是国产摩托车里的“实用派明星”,省油又耐造,不少家庭的“第一辆摩托车”就是它。1984年,纯进口的嘉陵70售价3300元,当时月工资大概50元,买一辆得攒上五六年;可即便如此,它依旧畅销——因为它太“省心”了,加一次油能跑很久,平时几乎不用修,骑个十年八年还是“劲头十足”。在一些地方,骑了七八年的嘉陵70居然能卖到4000元,比新车还贵,成了“越用越值钱”的稀罕物。人们还给它起了个亲切的外号“弹弓叉”,因为它的前叉设计简单又结实,像小时候玩的弹弓,透着一股朴实的可靠。

铃木王(铃木王黑缸机),是那个年代的“土豪专属”,堪称“两轮界的奔驰S级”。它配备南韩F416发动机,售价高昂,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的,只有少数“先富起来的人”才买得起。那时街头要是出现一辆铃木王,回头率比现在的豪车还高——毕竟现在奥迪A6随处可见,可当年的铃木王,全县城可能都没几辆。男人们谈起它时,眼里总带着向往:“要是能有辆铃木王,出门都不用走路,骑着它去邻县,一路都有人问‘这车多少钱买的’。”

本田H100s是性能出色的“遗憾选手”。它搭载二冲程100cc发动机,动力十足,骑起来“冲劲很足”,可二冲程发动机的通病也让它早早退出了舞台——噪音大,跑起来“嗡嗡”声老远就能听到;而且燃烧时污染较重,不符合后来的环保要求,最终慢慢被市场淘汰。现在再提起它,不少人会说“可惜了,要是当年能改进一下,说不定也是款‘常青树’”。

本田CG125,因为圆灯设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圆灯本田”,是“全村焦点制造机”。它用脚踏启动,踩下去“咔嗒”一声,引擎就能顺利启动,不管是拉着货物上坡,还是载着家人走亲戚,动力都很稳定,从不会“掉链子”。后来它出了第二代改款,把圆灯换成了方灯,更显利落,可老款圆灯的样子,依旧是不少人心里的“经典款”。有人回忆:“当年村里有人买了辆圆灯本田,骑着去村口小卖部买盐,整个小卖部的人都围过来问,‘这车骑着得劲不?’”

铃木AX100是二冲程摩托车里的“性价比之选”,分国产和进口两种动力版本——国产的售价约6000元,进口动力的要9600元,差的3600元,在当时能买好几台电视机。它最明显的标志是“蓝烟”:加油时引擎会冒出淡淡的蓝烟,清脆的发动机声在街上格外好认。虽然光听声音分不清是国产还是进口,但骑起来差别很明显——进口机器更灵敏,给点油就有劲儿;国产机器稍显“稳重”,可胜在皮实,骑个五六年也很少出故障。豪爵还曾生产过三代AX100,第一代是基础款,第二代加了铝合金轮毂和双仪表,第三代换成了辐条轮和烤漆圆灯,每一代都跟着人们的需求“升级”。

重庆建设雅马哈80,是八十年代的“舒适担当”。它售价约2700元,二冲程引擎、3档循环设计,别看设计简单,却特别符合人体工程学——坐垫软硬适中,骑久了不硌腿;车把高度刚好,胳膊不用伸得太直,不管是夏天穿短袖,还是冬天裹棉袄,骑起来都很舒服。最让人佩服的是它的启动性能:不管是零下几度的冬天,还是潮湿的梅雨季,一脚就能踹着,从不用“反复折腾”。不过它也有二冲程发动机的通病——烟有点大,毕竟是机油和汽油混合燃烧,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欢,有人说“要是现在还能买到新款,我肯定再买一辆”。

天津本田天虹90,是当年的“天价神车”,最高价达到10800元,这笔钱在当时能买一套小房子。可它对得起这个价格:宣传口号“对得起您每一分钱”,可不是空话。它的噪音极小,从身边经过时,几乎听不到引擎声,只有轻微的“嗡嗡”声,像蜜蜂振翅;震动也很轻,骑久了手不会麻。最让人惊艳的是油耗——加一箱8升的油,能跑600多公里,相当于从县城骑到市区往返三四次,还不用加油。那时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可天虹90的故障率极低,油门拧到底能跑到100公里/小时,因为重心低,骑起来一点不飘。有人说“它的发动机性能,就算放在几十年后,也比不少国产摩托车强”,而和它同一时代的五羊本田125、济南铃木GS125、嘉陵本田125,也都是“质量杠杠的”,共同撑起了那个年代摩托车的“黄金时代”。

如今街头的汽车越来越多,摩托车早已不是“面子的象征”,可这10款摩托车,依旧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它们的引擎声里,藏着跑片员赶时间的匆忙,藏着送电报员的奔波,藏着少年第一次骑车的紧张与兴奋,也藏着一家人骑着车去走亲戚的温馨。这些摩托车,早已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那个年代里,人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永远鲜活的“时代图腾”。

来源:瞰见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