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就,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王铧翊)9月24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就,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十四五”时期,大同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从全局角度为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各地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形成群团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团结带领全市残疾人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同市残联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以残疾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为重点,精准实施助残服务项目,“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13232.44万元,为大同市残疾人提供了多元化助残服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787.89万元,累计服务393万人次,惠及8.97万名残疾人,实现应补尽补。积极开展困难残疾人走访探视工作,全市建立入户访视清单12481人次,访视困难残疾人12503人次。2024、2025连续两年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生活补贴和农村“三类”残疾人电动农用车电费补贴列为大同市政府民生实事。
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2951名残疾人受益。持续打造残疾人就业培训亮点示范项目,广灵县山西巧娘宫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美丽工坊”示范机构;携手爱心企业“大同市娜么爱珠宝店”打造“向阳花计划”,即残疾人手工编织创业基地。为就业年龄段内的自主创业残疾人或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残疾人发放自主就业创业补贴。在全市组织实施促进就业行动,培育一个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不断加强康复服务制度保障和机构规范化管理,市、县两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网络逐步搭建,现有各类机构27个,3575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34509名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覆盖面不断扩大。
残疾人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相继培养82名残疾人学生迈入高等学府,听障学生本科升学率85.7%,视障学生就业率100%。平城区、灵丘县等7个县区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区)特教学校全覆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投入资金843.5万元对1732名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进行资助,实现“应资助尽资助”目标。
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丰富。开展残疾人“五个一”文化进家庭项目和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被确定为全省残疾人艺术体育训练基地;广灵县山西巧娘宫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大同市图书馆建设盲文阅览室,为视障读者汲取知识提供温暖港湾。举办第十二届山西省残疾人运动会,金牌总数全省第一。持续推动各县(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带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大家庭。
残疾人平等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市、县两级残联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站,乡、村两级残联实现法律服务站点全域覆盖。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各类惠残政策、讲述残疾人励志故事、传播助残好声音,扶残助残氛围更加浓厚。投入1491.49万元为408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向993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在10处重要路段人行横道安装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推动传统设施向“数字无障碍”转型,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
来源:黄河新闻网大同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