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高铁仪陇站出发,驱车跨越嘉陵江,不到10分钟就能抵达四川仪陇经济开发区(简称“仪陇经开区”)。在机械制造产业园内,四川超航电机有限公司一期生产车间,一台台电机接连下线。作为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厨卫小家电等产品的必备零部件,这里的电机生产线启动便满产,预计全年
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制图 李文星
从高铁仪陇站出发,驱车跨越嘉陵江,不到10分钟就能抵达四川仪陇经济开发区(简称“仪陇经开区”)。在机械制造产业园内,四川超航电机有限公司一期生产车间,一台台电机接连下线。作为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厨卫小家电等产品的必备零部件,这里的电机生产线启动便满产,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到2000万台。
不远处,四川福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同样传来好消息:厂房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步推进设备采购计划,预计今年12月投产。
仪陇经开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仪陇县11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22.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8.5%,位列全市第一;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实现30%以上的增长。
忙碌的车间、上扬的数据、崛起的新产业,共同勾勒出仪陇“工业强县”的奋斗曲线。以机械制造为“主”、新能源新材料为“特”的“一主一特”两大主导产业,在老区仪陇“拔节生长”。
从0到1
新县城迈入新赛道
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产能拉满,仪陇经开区火热的生产场景,是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的生动写照。
赵艳红是仪陇经开区管委会项目推进服务部主任,也是第一批进驻经开区工作的“初创员工”。在他看来,这一场景弥足珍贵——2005年县城迁建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工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仪陇经开区从1平方公里的8家企业“小圈子”,成长为拥有7平方公里超130家企业的省级经开区。以机械制造为“主”、新能源新材料为“特”的“一主一特”两大主导产业,正集群成势。
四川大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张瀚誉 摄
“一主一特”从何而来?仪陇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外事局项目股股长雷斌回忆:由于产业无基础、定位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县城搬迁初期,当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着“捡到篮子就是菜”的粗放招商模式。这也导致产业发展缓慢——上下游协同不足、要素配套滞后,企业发展受到制约。
为打破这一困境,仪陇转变思路:从“盲目招商”到“产业定制”。全县将区位优势与产业转移等机遇深度耦合,集中力量精准选链。“经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我们发现汽车配件产业链条长、市场规模大、产业韧性高、转移需求强,不仅能够较好抵御市场风险,还能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雷斌表示,在广东、浙江等地蹲点调研后,“产业图谱”“招商地图”逐渐清晰,一批批优质企业开始“认识”仪陇。
从1到N
延链补链,产业加速集聚成势
“我是园区里第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单打独斗发展艰难。”回忆起2020年刚落户仪陇时的情形,四川惟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雷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产业链不完善、设备配套差,刚起步时的李一雷没少走弯路。
四川惟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零部件。
“企业所盼,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赵艳红介绍,锚定东部地区机械制造产业梯度转移、成渝汽车汽配产业崛起的机遇,该县秉持“缺啥补啥”的模式,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朋友圈”。
效果如何?仪陇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外事局副局长刘睿,为记者列出一组数据:2022年,全县新签约制造业项目32个;2023年,这一数字攀升至44个;2024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新签约制造业项目48个。从类别上看,这些项目瞄准汽摩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产业集聚效应日益体现。
政府在努力,已经落户的企业也在发挥优势“以商招商”。
“我们是以锻打、铸造、表面处理等工艺为主的机械制造企业,对生产工具、二次加工服务的需求量大。”李一雷表示,随着经开区产业链不断完善,辖区企业组团发货、共享设备,商业合作也日益频繁。
落地仪陇后短短两年,尝到“甜头”的李一雷再次追加投资,建成了四川德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作为集设计、研发、制造、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公司专业生产汽车机油泵、涨紧器等产品。现拥有泵类产品600余种,涨紧轮及总成800余种,汽车摆臂200多种,全年产值近6000万元。
四川超航电机有限公司一期生产车间。
“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越来越多,聚沙成塔,产值越来越高。”仪陇县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亮出成绩单:据统计,今年1至7月,44家机械制造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5.8亿元,6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产值达2.21亿元,汽车摩托车配套部件集群成功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从N到强
优化服务,一流营商环境助企成长
在机械制造产业园内,四川大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五轴加工中心全速运转,重型机床铸件接连下线。今年一季度企业投产以来,不仅填补了成渝地区机械制造业在大型铸造工序上的空白,还有效降低了关联产业的生产成本。“今年年底产值会突破3亿元,明年第二条铸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后,产值将达到6亿元。”公司副总经理王现说。
作为成渝地区唯一的大型铸件生产基地,产业链头部企业为何“相中”仪陇?王现析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关键。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企业初来乍到,对本地情况并不熟,落地初期面临着很大的技术人才缺口。”王现表示,在提出面临“用工难”的困境后,仪陇经开区迅速“出手”,利用当地搭建的“帮多多”等平台招贤纳士,这才得以稳定生产。
仪陇经开区光华园区。马永红 摄
同样的关怀还体现在在建项目。“重点项目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的走访,前期的证照登记、银行开户、资质审批等手续全程代办,平均节省办理时间2个工作日以上。”刘睿介绍,无论是协调解决厂房土地、融资贷款、水电安装,还是后期配合完成评估验收、人员招聘等投产准备工作,该局均匹配专员,推动项目快速投产。
今年6月,仪陇县在全市率先发布方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记者梳理《仪陇县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实施方案》发现,“提高效率”“惠企助企”成为关键词。
“简单来说,就是高效办成一件事、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仪陇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要求,对于新落地企业,该县加强项目前期辅导,将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在现有基础上再压缩15%。对于已落地企业,将提高水电气视信保障水平,确保企业诉求“30分钟内响应、4小时内解决”。
朱德故里·德乡仪陇
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欢迎您
来源丨川观新闻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新浪微博:@仪陇播报
来源:仪陇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