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知多少|梅花大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7:16 1

摘要:由四人演奏五件乐器,每人双手同时演奏两种乐器,分别演奏邻座乐师的乐器,联合演奏一曲,再由梅花大鼓演员搭配击鼓,并在和谐的乐曲声中引吭高歌。

您听说过“五音联弹”吗?

由四人演奏五件乐器,每人双手同时演奏两种乐器,分别演奏邻座乐师的乐器,联合演奏一曲,再由梅花大鼓演员搭配击鼓,并在和谐的乐曲声中引吭高歌。

濒临失传的梅花大鼓五音联弹,演奏者轻松驾驭“一心二用”的本领,相信观看完后的您,一定和小普一样,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咱们本期非遗知多少的主角,并非这种神乎其技的技艺,而是它的起源——梅花大鼓。

1

发展历史

五音联弹自梅花大鼓伴奏乐师的演奏发展而来。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是北方的重要曲种之一。其腔调婉转悠扬、华丽妩媚、荡气回肠。唱段以叙事中抒情见长,传统曲目多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梅花大鼓发源于北京,京味浓郁,唱段通俗,其发展脉络和历史反映出北京的曲艺发展史,是研究北京地方曲种、戏种必不可少的对象之一。有的唱段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及市井风俗。

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中叶,其创始人为清道光年间旗籍子弟玉瑞,雅号“梅花馆主”。后来,票友文玉森又将梅花大鼓增加至由五种乐器伴奏,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

清朝末年,梅花大鼓的曲调和板式得以进一步丰富,尤其在伴奏音乐和唱腔音乐等方面,形成了上三翻、下三翻、鼓套子、过板、大过门儿等形式。

20世纪30年代,著名弦师卢成科对梅花大鼓进行了艺术改革,并传授给花四宝等一批女弟子,形成“卢派”,后又称“花派”。

新中国成立后,梅花大鼓曾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卢派”传人花五宝对唱腔进行了改革,并以梅花大鼓的音乐素材重新作曲装腔,使梅花大鼓焕发出新的光彩。

2

艺术特色

梅花大鼓曲调之丰富,唱腔之婉转,过板音乐之花哨热闹,几成北方曲艺之最。

梅花大鼓表演时由一人自击板鼓演唱,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四胡、扬琴,加上鼓板,五样乐器像梅花的五个花瓣,俗称“梅花五瓣”,因此定名为“梅花大鼓”,又有始于清宗室梅花居士而得名之说。

梅花大鼓原是八旗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在当时是“全堂八角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演唱形式,最初称“清口大鼓”,是满汉两族共创结合之佳品。

梅花大鼓的表演程式是:一般在前头先加几句书篇闲文,接着即为慢板,唱几“落儿”(段儿)后,接“怯何”“野鸡溜”(比慢板拍子加快),再转“上板”(快板儿)。收腔后,再唱几句书尾,算一阕。

梅花大鼓的特点是长于叙事中抒情,多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唱词的句式基本上是七字句,有的冠以三字头,快板中偶尔有五字句。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唱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

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有《黛玉思亲人》《黛玉葬花》等;其他题材的曲目有《鸿雁捎书》《摔镜架》《昭君出塞》《怯绣》《韩湘子上寿》等,均以特定情景,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容以缠绵悲切为主,所以过去传统的梅花大鼓曲目有“十段梅花九段悲”之说。

3

文化价值

2014年11月,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花大鼓的从艺者虽少,却拥有大批听众,许多票友非常喜爱这门艺术,但不能时常听到它的演奏。

许多有识之士正在努力,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演出、录制视频等方式,使梅花大鼓“梅”开二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梅花大鼓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终将有一天会恢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盛况:“香车宝马夜不寐,满城只为听梅花。”

THE END

本篇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及图片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北京出版社)、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北京纪事、世纪传承传统文化协会微信公众号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圆满收官

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主题宣传片

“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圆满收官

抗日战争雄壮史诗如何深刻揭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精彩内容先睹为快

“社科时间”每日谈|第二期 以“知行合一”破人生桎梏,寻“此心光明”之道

社科小普带你看长城文化带 第04集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