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巴以局势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人质解救与加沙战争的终结上。国际社会普遍将“确保所有人质安全逃出”“推动加沙战争结束”及“实现区域稳定”列为首要任务,担忧任何可能破坏这一进程的行动——例如以色列若对约旦河西岸(又称“犹地亚和撒马利亚”)采取吞并措施,或将对《亚伯
巴以冲突持续发酵,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人质安全议题及区域稳定诉求,始终牵动国际社会神经。
作为坚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国家,中国一贯主张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双方停火止战、保护平民、重启对话,从根本上化解分歧。
当前巴以局势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人质解救与加沙战争的终结上。国际社会普遍将“确保所有人质安全逃出”“推动加沙战争结束”及“实现区域稳定”列为首要任务,担忧任何可能破坏这一进程的行动——例如以色列若对约旦河西岸(又称“犹地亚和撒马利亚”)采取吞并措施,或将对《亚伯拉罕协议》框架下的区域合作造成冲击。
争议的焦点在于以色列的军事回应方式。一方面,国际社会有声音将以色列的行动描述为“野蛮的集体惩罚”,部分国家及机构甚至提出“种族灭绝”的指控;另一方面,以色列方面辩解称,其军事行动已采取“提前预警”措施,通过传单、手机信息、广播等方式告知目标区域民众撤离,而哈马斯存在“将平民聚集到待打击区域”的行为。
双方的分歧背后,是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的创伤延续——当时哈马斯越过边境,造成约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这一事件成为以色列军事行动的重要背景;而加沙地带的建筑损毁、平民伤亡,又让巴勒斯坦民众承受着沉重苦难,甚至有加沙民众表示“家庭成员被哈马斯成员杀害”,显现出局势的多重复杂性。
“为什么称约旦河西岸为‘犹地亚和撒马利亚’?”这一称谓争议,本质上是历史记忆与现代地缘政治的碰撞。支持使用“犹地亚和撒马利亚”的一方认为,这一名称源自悠久的历史背景,更能精准反映该地区的地理与文化属性,而“约旦河西岸”是现代语境下的模糊表述,缺乏历史根源;反对者则认为,以宗教或古代历史文献作为当前领土划分的依据,不利于基于国际法和现实利益的争议解决,甚至可能激化民族与宗教矛盾。
事实上,这一称谓分歧背后,是双方对领土主权的根本诉求差异。以色列方面明确表示“从未计划占领整个犹地亚和撒马利亚”,但国际社会担忧,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推进定居点建设、默许定居者袭击巴勒斯坦社区,可能会实质性改变当地现状,压缩未来巴勒斯坦国的生存空间。
巴勒斯坦人民的未来走向,是巴以问题的核心关切,而“两国方案”的落实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流解决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
但当前这一方案正面临严峻挑战:以色列总理近期明确表态“永远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而英国等国家则坚持“两国方案是唯一可行路径”,双方立场的对立让巴勒斯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巴勒斯坦内部同样面临多重难题。一方面,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被指存在内部腐败问题,治理能力受到质疑,需通过改革提升公信力;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社会的“文化与教育转向”也被提及——有观点认为,若巴勒斯坦希望与以色列和平共存,需调整当前部分教科书中的“煽动性内容”,减少暴力倾向的引导。
更具争议的是,以色列财政部长曾提出巴勒斯坦人的“三个选择”:前往约旦或埃及、为“事业”牺牲、在“大以色列”框架下享受非完全公民权,这一表述被批评为暗含“种族清洗”“种族隔离”意味,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矛盾。
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进一步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部分国家如英国主张“两国方案”,而法国等国则被提及可能“单方面宣布巴勒斯坦国”,这一做法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单方面行动违反了《奥斯陆协议》等已签署的国际文件,不符合国际法“多边协商”的原则;支持者则认为,在以色列拒绝“两国方案”的背景下,需通过国际社会的主动行动,为巴勒斯坦人民争取合法权益。
另一个引发广泛担忧的问题是,加沙地带的持续轰炸、约旦河西岸定居者对巴勒斯坦社区的袭击,可能导致“未来巴勒斯坦国无生存能力”。对此,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呼吁双方停止暴力”——无论是巴勒斯坦人越过绿线在以色列境内实施袭击,还是以色列人进入巴勒斯坦村庄造成平民伤亡,都应纳入“停火”的范畴。
中国始终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依据国际法和“土地换和平”原则,通过多边协商解决巴以争议,反对任何单边行动或激化矛盾的行为。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援助,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为巴以双方创造对话空间,助力中东地区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巴以冲突的长期化,不仅让双方民众承受着难以估量的苦难,也威胁着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和平的实现,需要双方摒弃对抗思维,正视彼此的合法权益;也需要国际社会秉持客观公正,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实质性的对话与谈判。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