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幕太直白了,镜头扫过后厨,厨师没有忙着洗菜切菜,更多是在冷藏柜里翻找,一袋袋包装好、标着保质期的食材被拿出来,简单加热,立刻装盘
西贝直播后厨被曝大量冷冻食材,连“冻两年”的有机西兰花也上桌
这一幕太直白了,镜头扫过后厨,厨师没有忙着洗菜切菜,更多是在冷藏柜里翻找,一袋袋包装好、标着保质期的食材被拿出来,简单加热,立刻装盘
包装标注保质期一年半的速冻海鲈鱼、9个月的椒麻鸡和蜜汁鸡肉串,连应该现熬的鸡汤都被指是浓缩的
我坐在屏幕前看完只剩一个念头,原来我们以为的“现做现卖”,是“拆袋加热”的另一种说法
这场风波,起点很明确
罗永浩在9月10日公开发声,点名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售价不低”,希望强制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
他接连几条帖子把火引到了餐饮业最不愿讨论的角落
两天后
西贝回应称“涉事菜品不属于官方定义的预制菜”,并开放后厨直播,晒出13道菜的制作过程
这本该是一场“洗白”,结果变成“打脸”,话题瞬间升级
我能理解餐厅的难处,后厨的压力和标准化的诱惑都在那
可问题是
包装袋上的冷冻有机西兰花标注保质期可达两年,这让“现做现卖”的承诺变得尴尬
新鲜蔬菜在家冰箱里顶多放几天,谁敢说两年还是“新鲜”?
尤其是有家长晒出孩子餐盘里那朵西兰花,绿得发亮却冷气未散,心里直打鼓
孩子餐更该谨慎,家长的信任不是拿来做压力测试的
直播之后,影响来得很快
记者探访称9月14日至18日,西贝多家门店客流量骤减,订单和营业额明显下滑
西贝在9月15日发致歉信,承诺调整
但有门店工作人员在9月18日表示“菜品暂未按致歉信调整,仅部分因时令下架替换”
这话听上去更像是缓兵之计
当一盘40多元的炒鸡蛋被质疑是“拆袋加热”,消费者的价值落差感就会爆发
大家不是不能接受冷冻食材,而是在高价和宣传面前感到被“摆了一道”
西贝把矛头指向供应链,也让事情更复杂
有供应商与行业名录显示,海底捞、外婆家、胖哥俩、盒马等与同类供货商合作,速冻海鲈鱼、肉类预制品来源高度重叠
给西贝供冷冻西兰花的企业,其产品不仅长期进餐厅,还走进了盒马、开市客这样的连锁商超,以及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
换句话说,我们在家里做菜,可能也在用餐厅同款
如此庞大的产能背后,是高度工业化的流程,从采购、切割腌制到穿串冷冻,几乎不需要太多人工干预
工业化没错,但餐桌需要的是解释、明示和尊重
这场风波的好处是,它逼出了政策层面的回应
9月21日,多部门表示将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推广餐饮环节使用明示,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句话我愿意反复读
就事论事,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让人明白、能选、可追溯
我不反对预制菜,但我坚决支持“吃之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说清楚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监管早有现实案例
珠海斗门检察院曾指出部分预制菜添加防腐剂、冷链运输不规范、商家宣传“现炒”却未明示,甚至检出二氧化硫和增塑剂残留超标
2024年春天,他们推动地方团体标准出台,明确“不添加防腐剂”等要求
这种“地方先行”的动作,给了行业一个底线参照
冒充“现炒”的预制菜,是对消费者的欺负
有些商家可能觉得不说更省事,可省的这一点透明,最终会在信任上加倍亏损
行业端的冷暖也能说明问题
2024年上半年,一批预制菜企业的财报不好看,营收和利润下滑的下滑,增速放缓的放缓,说明B端进入瓶颈,C端爬坡艰难
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但高速扩张和监管滞后正在碰撞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企业数量在全国靠前,广东的产业规模上半年突破960亿元,增长超过28%
大盘很热,心却不踏实
预制菜指数在9月23日收跌1.85%,情绪传导到资本市场,这类事件影响的从来不止后厨
怎么做才算“正确”?
最近在“新质生产力”相关会议上
有教授提出热加工优化控制方法,强调加热曲线和口感关联;
水产研究团队分享预处理、品质改良和冷链管控技术;
也有工程师从法规和标准角度提出思路
企业代表的关键词很一致,供应链标准化、全链条高标准、用调味提升风味,但我更在意第一句——标准化不等于隐瞒
专家提醒: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可溯源、标准化、热加工控制与冷链到位
回到日常,我想起不久前在一家餐厅吃午饭,热油香往外涌,我下意识觉得这顿应该不错
菜端上来,肉很整齐,像教科书式的切块,口感却有点统一得过头;
西兰花色泽漂亮,牙齿一碰,心里打了个冷战,像刚从冷库醒来
这不一定是西贝,也不一定是预制菜,就只是一个普通食客的感受——被“标准化”的好看说服,却被“味道”和“温度”提醒
如果菜品确实是预制的,我希望菜单上写清楚,别让我用自己的舌头猜
在这件事里,谁该做什么,也很清楚
企业要么不用,要么用就明说,并且让价格与真实价值对齐
不要把“匠心”当作文案标签,拿“拆袋加热”去对标“现炒现卖”,这不是一个市场的问题,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
当你把“现做现卖”说得特别响,就要接受被放到显微镜底下的检验
对消费者而言,能看到、能选择,是最朴素的安全感
还有一点别忽略
孩子餐更敏感,家长会反复检查食材,担心影响身体,这里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可验证的透明
“冻两年”的标签不一定违法,但真的不友好,尤其是当我们为这一份“有机”多付了钱
当餐桌变成工业的延伸,唯一不可工业化的是信任
事情还没完
“是否属于官方定义的预制菜”在一些菜品上仍有争议
不同解释导致不同态度,这更凸显了统一标准的必要
站在今天看,西贝的口碑受损、订单减少,是一个企业的阵痛,也是一个行业的拐点
我们要的不是“打倒预制菜”,而是把它放到阳光下
消费者要知道自己在吃什么,企业要知道自己在卖什么,监管要知道自己在管什么
这三句话如果能同时成立,风波就会变成进步
最后,学一学国外的做法也不是坏事
美国曾有牛肉泥产品因可能大肠杆菌污染而紧急召回,上百种、数十吨的产品被退回,企业声誉受损但消费者更安全
食品安全出了问题,立刻止损,透明召回,严肃问责,这套流程越熟练,越能保护餐桌
我们不需要被吓唬,也不该被糊弄
预制不是原罪,隐瞒才是
明示、溯源、标准、冷链、热加工,做扎实了,餐饮可以继续讲故事,我们也可以安心吃饭
一盘菜从库房到餐桌的每一步都不神秘,它只需要被如实讲出来
信源资料
南方都市报:《多部门正推广预制菜餐饮环节使用明示!西贝风波曾引发热议》-2025年9月21日
澎湃新闻:《冒充现炒菜的预制菜 “李鬼” 如何监管?珠海斗门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2025年2月20日
羊城晚报・羊城派:《预制菜怎么做到 “安全” 又 “好吃”? 专家:要可溯源》-2025年9月22日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