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央视名嘴因揭露姜昆丑闻被封杀?70岁的他如今处境如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1:27 1

摘要:一位女性,耗费二十年心血,构建了中央电视台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的文艺类栏目,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却毫无征兆地隐退了。

《——【·前言·】——》

一位女性,耗费二十年心血,构建了中央电视台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的文艺类栏目,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却毫无征兆地隐退了。

她就是汪文华,打造了《曲苑杂坛》这份刊物的人。如今七十高龄的她,生活状况如何?这一切背后,又藏着怎样一段过往经历?

贫苦出身的艺术梦

1955年,河北保定某乡村人家添了第五个女孩,汪文华的降生并未给这个拮据的家庭增添多少欢乐。

三岁的时候,母亲身体无法动弹,卧病在床,父亲则推着小车,四处奔波,艰难地养活家里六个成员。

村中的扩音器每日播讲《林海雪原》这部长篇故事,小汪文华就蹲在土墙边,听得如痴如醉。回到家里,她登上小凳子,模仿着电波中的腔调,动作夸张地给家里人复述。

1974年,汪文华年满十九岁,完成了高中学业,在那个时期,能够读完高中并非易事。她应征入伍,成为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

刚加入文艺团体时,汪文华只能在合唱队里演唱,这对性格刚毅的她来说,感到十分不满足。

"领导,我想学独唱。"

"那你得有绝活。"

一台录音设备,若干盒磁带,汪文华踏上了她的独立学习旅程。京韵大鼓、河南坠子、评书、单弦、西河大鼓、天津快板等等,她涉猎广泛。食堂排队领餐期间,她也不停练习,双手比划着,口中低声哼唱。

战友们都觉得她"疯了"。

一九七六年,全国曲艺竞赛于京城举办,汪文华作为团体成员参与其中,当时她暂居西苑旅店,某日,她在楼道中偶遇一位中年男士。

"您是袁阔成老师吗?"

"是啊。"

"我想拜您为师!"

袁阔成愣住了,这个小姑娘怎么这么直接?他婉拒了。

汪文华没有气馁,回到武汉之后,她每七天都会给袁阔成寄一封信件。信中具体讲述了自己对于评书艺术的认知,并且抒发了希望成为其弟子的迫切心情。

三个月过后,袁阔成深受其诚恳所感动,他派女儿给汪文华写回信,表示欢迎她到营口学习技艺。

营口与武汉相距极远,部队要求严格,不允许随意休假,汪文华因此只能借助每三年一次的回家机会去习得技艺。

初次到营口,汪文华在北京中转,家父已早早抵达火车站等候,女儿三年未曾归乡,父亲盼她能常回来看看。

父亲,母亲思念我,我明白,这三十元您收下。汪文华将身上所有的三十元递给父亲,因为她每月的津贴仅有六元。

父亲的眼圈红了。

在袁阔成家里,汪文华学了《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买药》选段,这段评书场面大,人物复杂,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难度很高。

练习时,就连负责烧炉子那位老师傅,也被她演得哈哈大笑,那一刻,汪文华明白自己达成了目标。

《曲苑杂坛》的辉煌时代

1982年,汪文华进入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工作,两年之后,她与王建宁喜结连理。他是一位精通日语的英俊青年,她是一位怀揣艺术理想的姑娘,两人看上去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汪文华离开军队之后,在中央纪委负责监督执纪任务,这份工作性质稳定,生活也相当舒适,可她心里一直有个声音:我想做电视。

1991年,中央电视台向她发出了合作意向,具体工作内容是设立一个节目,专门用来介绍民族文化。

汪文华接受了挑战。

初期的想法很简单:把曲艺、评书、相声融合到一起。台里的领导摇头:"这太老土了,年轻人不会喜欢的。"

汪文华去拜访恩师袁阔成,袁老师建议说:可以加入一些曲艺和戏法,让表演更生动些。

《曲苑杂坛》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节目包含了诸如"欢乐天地"、"妙趣横生"、"趣味自选"、"奇境探秘"等不同板块。汪文华同时负责节目的统筹规划、艺术指导以及现场串联这三项工作,而整个制作团队总共只有三位成员。

三个人撑起一档央视节目。

这个节目刚一亮相就广受欢迎,其收视表现紧随《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之后。汪文华的主持方式给人一种平和友善的感觉,她不刻意表现自己,也不显得虚伪,观众欣赏她的实在态度。

《曲苑杂坛》设有分栏目《电视书场》,其片头曲由汪文华亲自演唱,歌词内容为:"盘古辟出天地,天地永存不灭,繁言简意,追忆往事,探讨当今......"

洛桑是通过这个节目而知名,他是一位藏族青年,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多种声响,包括火车、汽车、飞机,以及各种飞鸟走兽的声音。马季大师曾评价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遗憾的是,他因酒驾问题,在27岁时就过早离世了。

汪文华夺得了"金话筒"奖,被称作"全国十佳制片人",在那个时期,她与倪萍齐名,并被誉为"央视一姐"。

巨大的代价往往隐藏在繁荣景象之下,1994年,日本当局同意了汪文华及其女儿的长期居留申请,允许她们留在日本。他远赴他乡深造学问,然而她难以割舍《曲苑杂坛》,也放不下众多观众,因此决定留下。

这一分居,就是17年。

与姜昆的恩怨纠葛

《曲苑杂坛》越来越火,找汪文华"走后门"的人也越来越多。

姜昆就是其中一个。

这位曲艺界的泰斗建立了国内相声信息平台,意图借助《曲苑杂坛》扩大影响,他联系了汪文华,恳请节目制作团队给予帮助。

汪文华的回应十分坦率,这个节目乃是国家电视台所有,我们无权胡乱用权,倘若要合作,需向更高层单位递交公文。

姜昆脸色不太好看。

没过多久,一家地方报纸发布了一则消息,内容是《姜昆猛烈抨击央视的节目》。文章提及姜昆评价央视的《曲苑杂坛》十分不当,称其混杂无序,误导观众,且传播错误信息。

这篇报道在曲艺界引起轩然大波。

汪文华看到报道后很愤怒,她觉得这是报复。

姜昆之后说明,他指出的并非全部节目,只是开头歌曲的读音毛病。这个歌曲把"相声"唱成了"响声",把"小品"唱成了"小萍",这种现象在曲艺界是不被接受的。

就这桩事,姜昆联络了冯巩、马季等,一同向央视递送了公函,主张调换歌曲旋律。

在压力下,《曲苑杂坛》重新录制了片头曲。

然而,令人费解的状况出现了,紧接着,姜昆便同他的门生周炜一同参加了《曲苑杂坛》这个节目。

汪文华很意外:"我这个制片人都不知道他要上节目。"

姜昆是怎么上节目的?这成了一个谜。

时代变迁与人生选择

进入2000年代,电视节目的生态发生了巨变。

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接连不断涌现,包括选拔人才节目、寻找伴侣节目以及对抗性竞赛节目,像《正大综艺》这类顶尖节目也面临必须不断调整形式的局面,尽管如此,它们的观众收视率持续下降。

《曲苑杂坛》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2009年两会期间,汪文华面露忧色表示,电视屏幕上选秀节目和访谈节目占据了主导地位,戏曲和曲艺节目几乎面临绝迹的困境。

一语成谶,两年后,《曲苑杂坛》停播了。

二十年呕心沥血,最终戛然而止,汪文华毫无怨言,亦无遗憾。她清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离开央视之后,汪文华转而照顾家庭生活,她的丈夫从日本归来,全家人得以再次相见。她悉心照料生病的公婆,并且购置了海景房供他们颐养天年。有朋友建议她慎重考虑,她回应道:"他们为这个家奉献了无数,理应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度过晚年。"

二零一五年,汪文华办理了正式的离岗手续,她没有像一些知名人士那样参与商业演出、担任品牌推广人、或者进行网络销售,而是另寻了他途:致力于文化的延续。

汪文华选择安徽黄山作为安家之所,此地风景优美,百姓性情敦厚,她每日清晨面对山水放声歌唱,持续两小时之久。

二零二二年,六十七岁的汪文华携手当地行政部门,设立了云山书院,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地向社会大众提供入场机会。她说:"文化需要传承,这是我的使命。"

汪文华如今七十高龄,头发已经发白,不过身体依然硬朗,她经常参与社会上的好事,向大众介绍曲艺方面的学问。

有人称她遭遇了事业停滞,也有人说她性格过于刚直容易受挫,但汪文华本人始终活跃在表演领域,只是将她施展才华的场所从中央台转移到了更宽广的平台上。

当今社会人心涣散,仍有多少人能像汪文华那样固守本心?她将自己视作一束光,虽然光芒不大,却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丝光明。

时间会令许多事物发生转变,却无法撼动一个人的核心坚守。汪文华以毕生经历展示了何谓矢志不渝,何谓薪火相传。

她活得安静,却比谁都闪耀。

来源:嗨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