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玮柏比赛现场狂加餐被喊停网友直呼看得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22:30 1

摘要:这和去年他拼命减肥拍视频炫耀下颌线完全对不上号——一个因为体重逼近200斤被推上热搜的人,现在在五星级团餐现场埋头干饭,这落差比剧情反转还刺激。

比赛还没到公布结果的环节,现场气氛原本是那种评审席上互相试探眼神、装作很专业的安静状态。

镜头一转——潘玮柏已经端着碗跑去加餐了,动作利索得像刚下班冲进公司食堂的老员工。

牛腩、叉烧,一勺又一勺地往自己盘里堆,还不忘让周晓燕老师帮忙“喊菜”。

导演急得直接开麦:“停止加餐,我们要开始评审!”

这画面,不是怕他吃撑,是怕节目就此变成美食直播。

我第一反应真的是:这是故意安排的笑点吧?

综艺不是常搞这种突然插段子的桥段吗?

可仔细看他的眼神,那是真饿,带着一种“不管你们怎么赛,我先吃饱”的坚定感。

这和去年他拼命减肥拍视频炫耀下颌线完全对不上号——一个因为体重逼近200斤被推上热搜的人,现在在五星级团餐现场埋头干饭,这落差比剧情反转还刺激。

说实话,他跟美食之间一直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宣云晒过他们打完网球直奔面馆,一口气六碗,小馄饨、大馄饨齐飞,那阵仗堪比深夜档火锅店收尾时的大桌局。

他粉丝干脆叫他“潘师傅”,意思就是娱乐圈唯一能把运动和暴饮暴食做到无缝衔接的人。

而更早之前,他二刷杭州的小狗面馆,两碗全家福拌川轻松解决,这已经不是偶尔放纵,而是一种稳定发挥。

换成别的明星,比如那些精心摆拍路边摊照的大咖,很可能会被骂作作,因为观众觉得那是在演生活。

但潘玮柏这样的场景之所以让人买账,是因为没有防备感——嘴角沾汤汁也懒得擦,摄像机捕捉到的一秒里,没有形象管理,只剩满足。

我甚至想到很多真人秀为了所谓戏剧化,会硬造冲突或煽情台词,但当嘉宾真的沉浸在某个瞬间时,那股真实劲儿,比任何脚本都值钱,而且传播力惊人。

从比赛规则来说,他这么抢先加餐确实会影响公平。

《百厨大战》这一期主题是“打工人五星级食堂”,星厨和素厨联手做团餐给八十多位大众评审品尝。

在集体用餐环境里,大众评审不仅仅是在吃,他们也是舆论风向标。

一旦有人表现出强烈偏好,比如坐在C位的明星频繁夹某一道菜,就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人的判断。

所以导演制止,也是维持赛程完整性的必要操作。

不然等分数出来,你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作品异常高分,全场记忆却停留在潘玮柏几次夹牛腩而不是味道本身。

但公众心理就有意思了,我们喜欢看到明星接地气,同时又习惯拿显微镜观察他们到底是真的饿还是装出来。

当公众人物展现朴素欲望时,人们会自动拆成两派:一派觉得亲切,说终于看到“不营业”的状态;另一派则怀疑动机,看是不是借此塑造新的可爱人设。

网友有时候特别像放大镜,只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现实中自己天天半夜外卖,还批别人盘子里的肉太多,这心理落差挺耐玩。

类似情况不少。

今年夏天,《乘风2024》的录制现场,有女歌手排练结束后抱着炸鸡桶边走边啃,被媒体抓拍上传,她本人倒没介意,可评论区立刻出现健康焦虑型留言:“她怎么还能吃油炸?”

、“状态要崩。”

相比之下,潘玮柏这一幕得到更多善意,因为“大胃王”标签早已写进公众认知,没有违背既定印象。

同样是真实流露,有些人在舆论预设里属于允许犯规范围内,有些则随时可能被判失格,这是娱乐圈的一条隐形律法。

制作方当然希望嘉宾自然发挥,但也要控制不可预测风险,所以才会出现叫停这样略带喜剧色彩却合理的举动。

我挺欣赏这种半事故式名场面,它不像剪辑后的爆梗那么人工痕迹明显,也没有设计好的煽情音乐配合,它只是舞台上的角色短暂脱离身份束缚,在公共空间完成一次普通人的举动。

而恰恰这种短暂失控,比整季设计好的剧情反转更耐看,因为它不会重复发生,你不知道下一次是谁,又在哪个环节突然跳出轨道,让整个棚里的空气活起来。

作为观众,可以享受这些小插曲带来的乐趣,同时意识到它映射的不只是个人口腹之欲,还有真实性与规则之间拉扯的问题。

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美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慰藉,把它搬进综艺,就是把日常幸福扩音呈现给所有屏幕前的人。

而当一个公众人物毫无包袱投入其中,我们愿意跟着笑、跟着咽口水,也许正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告诉我们,那香味隔屏也骗不了人。

以后再遇到类似场景,我大概不会纠结于他到底饿不饿,而是期待摄像师不要吝惜特写,把眉毛挑起、筷子迅速伸向目标菜盘的小细节留住,好让大家记住原来比赛现场也能长出这么生猛又温暖的一瞬间——哪怕最后需要导演喊一句,“暂停你的快乐”。

毕竟人生总有一些被迫收尾的时候,不妨留一点未尽兴,让下一顿更加值得期待。

来源:非常先生看娱乐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