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99年,汉斯·罗斯林首次向世界银行指出,将全球简单划分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做法存在误导性。然而,历经17年、14场演讲的持续倡导,世界银行才最终采纳他的建议,放弃原有二分法,转而采用基于四个收入水平的分类体系。尽管如此,联合国等多数国际组织仍
在1999年,汉斯·罗斯林首次向世界银行指出,将全球简单划分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做法存在误导性。然而,历经17年、14场演讲的持续倡导,世界银行才最终采纳他的建议,放弃原有二分法,转而采用基于四个收入水平的分类体系。尽管如此,联合国等多数国际组织仍未跟进调整。
那么,为何“富国与穷国”的二元对立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罗斯林认为,根源在于人类思维中根深蒂固的“一分为二”本能——我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好坏、善恶、我国与他国等对立范畴。这种思维方式不仅简单直观,还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隐含冲突性,因而极易被接受和传播。
媒体深谙此道。新闻报道往往聚焦于对立的人物、观点或群体,热衷于呈现极端贫困与顶级富豪的故事,却对大多数普通人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的平实历程缺乏兴趣。纪录片与电影同样倾向于强化二元叙事:前者常塑造弱势个体对抗巨型企业的情节,后者则惯于刻画泾渭分明的好人与反派。
这种二分法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将渐进的过渡视为两极对立,将多元共生误解为分裂冲突,将差异共存简单看作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不仅普遍存在,更严重误导人们对数据的理解。只需浏览新闻或社交媒体,便能发现其中充斥着各类对立与冲突的叙事。
基于这一洞察,罗斯林建议在个人认知与决策中应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在面对复杂议题时,可主动采取以下方法:
1. 识别光谱思维:意识到大多数现象处于连续谱系中,避免非此即彼的归类。例如,国家发展水平是渐变的,并非只有“穷”与“富”两种状态。
2. 关注中间大多数:主动寻找处于两极之间的“沉默数据”,理解主流群体往往分布在光谱中部,而非极端位置。
3. 质疑对立叙事:对刻意强调冲突的报道保持批判态度,探究其是否简化了多元互动的现实。
4. 采用多元分类:在分析问题时,尝试使用更细致的分层方法(如收入四级分类),替代简单的二元模型。
通过有意识地克服一分为二的本能,我们能够更全面、平和地理解世界,做出更贴合实际的判断与行动选择。
来源:灾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