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暴的程青松:当一张照片成为 “杀人凶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3:52 1

摘要:9 月 22 日下午,导演程青松的微博长文在热搜上炸开了锅。这个因创办 “金扫帚奖” 而闻名的电影人,此刻正蜷缩在舆论的角落 —— 只因一张现场出警照片里的黑衣男子被误认为是他,短短十天内,他的生活彻底失控:私信被 “杀人犯”“滚出娱乐圈” 等谩骂刷屏,亲友被

9 月 22 日下午,导演程青松的微博长文在热搜上炸开了锅。这个因创办 “金扫帚奖” 而闻名的电影人,此刻正蜷缩在舆论的角落 —— 只因一张现场出警照片里的黑衣男子被误认为是他,短短十天内,他的生活彻底失控:私信被 “杀人犯”“滚出娱乐圈” 等谩骂刷屏,亲友被骚扰,甚至收到死亡威胁。这场由谣言引发的风暴,撕开了网络暴力最狰狞的面目。

一切始于 9 月 11 日演员于朦胧的意外坠楼。当公众还沉浸在悲痛中时,一张现场照片在网络疯传:画面中一名黑衣黑发男子低头站立,被部分网友认定为 “最后见到于朦胧的人”。尽管程青松当天就晒出红头发照片、提供聚餐不在场证明并报警,但汹涌的恶意还是吞没了他。

更荒诞的是,有人翻出他 2012 年与导演方励的公开合影,造谣 “两人共同组局”;甚至用 AI 换脸技术炮制 “程青松承认在场” 的假视频。这些毫无根据的指控,让程青松从 “无关路人” 变成了 “阴谋论” 的核心人物。正如他在声明中所说:“我的任何发声都会被曲解,连沉默都成了‘心虚’的证据。”

这场灾难背后,暴露出一条成熟的网暴产业链。有营销号为博眼球,刻意截取照片片段制造 “实锤”;有黑粉组织有预谋地批量发送辱骂私信;甚至有境外 IP 参与传播谣言,试图扩大影响。据统计,事件发酵期间,相关不实信息超 1200 万条,287 个账号因造谣被封禁。

更令人心寒的是,部分网友的 “正义感” 被利用。他们打着 “追求真相” 的旗号,对程青松进行 “人肉搜索”,曝光其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甚至骚扰他 80 岁的老母亲。这种 “群体狂欢” 式的暴力,让程青松陷入 “社会性死亡” 的绝境。

面对铺天盖地的恶意,程青松选择用法律捍卫尊严。他不仅向警方提交了 23 个造谣账号的证据,还委托律师对涉嫌诽谤的自媒体提起诉讼。9 月 21 日,北京朝阳警方通报,已对编造 “于朦胧被组局侵害” 等谣言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这一纸通报,不仅还了逝者清白,也给所有造谣者敲响了警钟。

值得关注的是,程青松的维权行动具有标杆意义。他的律师团队采用 “公证 + 技术溯源” 的方式,锁定了多个境外 IP 的造谣证据,并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平台披露用户信息。这种 “全方位追责” 的策略,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正如他在声明中所说:“我要让造谣者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这场风波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永远比真相快十倍。于朦胧的悲剧本应引发对生命的敬畏,却被某些人异化为流量盛宴。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公众会轻易相信一张模糊的照片,却不愿等待警方的权威通报?

对此,法律专家呼吁建立 “谣言过滤机制”:平台应加强对热点事件的内容审核,对未经证实的信息标注警示;公众应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用理性而非情绪判断是非。正如程青松在声明中所言:“愿以善意与理性纪念逝者,而非以谣言与暴力伤害他人。”

于朦胧的离世令人痛心,程青松的遭遇更让人警醒。这场灾难告诉我们,网络暴力从来不是简单的 “口舌之争”,而是足以摧毁一个人生活的 “数字凶器”。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时,都应记住:你的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类似案件中强调的:“言论自由的边界,是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愿程青松的维权之路,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在追求真相的路上,法律和理性才是最可靠的武器。而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永远是网络空间最基本的底线。

来源:娱乐她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