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南工作期间,1993年5月14日,我以《湖南省情》杂志特约记者的身份,到位于长沙市东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内的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教授家中作了专题采访,访谈稿“湖南农业的潜力在哪里”被1993年第四期《湖南省情》杂志刊登。
“共和国勋章”是国家对杰出人士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和崇高敬意,代表着个人的最高荣誉。能获得此等殊荣者,人生何等荣光。
我很幸运,获得“共和国勋章”荣誉的15位前辈,我先后拜访过三位。
在湖南工作期间,1993年5月14日,我以《湖南省情》杂志特约记者的身份,到位于长沙市东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内的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教授家中作了专题采访,访谈稿“湖南农业的潜力在哪里”被1993年第四期《湖南省情》杂志刊登。
在山西工作期间,2014年11月4日,到平顺县调研,专程赴西沟村拜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
在湖北工作期间,2019年7月10日,到来凤县调研,专程拜访了老英雄张富清。
三次拜访,我都带着虔诚激动的心情而去。三次面对面的交流,都带着丰收喜悦的心情而归。尽管拜访的时间距今最长的已有32年,最短的也有6年多,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仍然心潮澎湃。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生经历中彰显的信念坚守、事业定力、昂扬士气和淡泊超然及交流中的言行举止,都给了我心灵的洗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感悟一:对“信”的朴素执着和“行”的坚守定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终身的定力坚守,彰显了对信仰信念的朴素执着。
袁隆平青年时期经历饥荒的记忆,让他立下“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朴素志向。改革开放后,面对出国发展的机会,他选择留在中国的稻田里。他说:“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终身心系稻种,脚踩泥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汗水洒在人民需要处,让自己的生命如杂交水稻般结出饱满的穗粒,在历史的长风中留下永恒的芬芳。
申纪兰常说的一句朴实话是“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从1948年入党到2020年逝世,七十多年的党员生涯中,始终用“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行动作为,保持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并体现在一次次人生选择中:当组织安排她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时,她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的"六不"约定;十年任期结束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西沟村,继续当一名普通农民。这种纯粹不是刻意为之的谦逊,而是发自内心的朴素认知;不是外在的形象塑造,而是内在的精神境界。
张富清青年时是战火硝烟中的无畏勇士,特等功、一等功的勋章,象征他在血与火中锻造的忠诚。但硝烟散尽后,他并未选择安逸荣光,而是响应号召,毅然携家带口奔赴最艰苦的鄂西山区。从此,他成为攻坚克难的“突击队长”:在来凤县,他扛着最重的担子,啃着最硬的骨头,修路、引水、发展生产。从战场上的猛士到建设中的先锋,他始终以行动诠释着“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的铮铮誓言。
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信仰信念坚守让我感悟到: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精神需要信仰信念支撑,信仰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内心思想的朴素执着和外在行动的终身坚守。
感悟二:对“我”的价值实现和“责”的勇毅担当
理想抱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它们赋予人生更高的意义,让生活不再平庸。但个人理想的实现,需要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正确路径。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终身的担当和进取,彰显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完美结合。
在袁隆平身上,个人兴趣、专业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实现了高度统一。他将西方遗传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农业智慧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这位让中国人端牢自己饭碗的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更用他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学,为我们留下了超越农业领域的永恒启示。袁隆平的价值不仅在于他解决了粮食增产的技术难题,更在于他展现了一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命范式,一种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可能路径。
申纪兰常说:“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从1954年第一次骑毛驴到长治,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再转火车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开始,到成为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65年如一日,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围绕男女平等、“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都提出过不少建议和议案。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根据她在西沟村的实践探索,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成为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年,25岁的申纪兰代表中国妇女参加在丹麦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向世界讲述中国农村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故事。从太行山到国际舞台,申纪兰用实践证明了妇女的价值,用行动改写了中国妇女的历史地位,用“小我”与“大我”的融合实现了自我价值。
张富清的一生,是英雄本色在平凡岁月里沉淀的绝佳注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了从战斗英雄到人民公仆的身份转换。在来凤县粮食局工作时,他发明“无粮仓”储存法;在三胡区任职期间,他带领群众凿山修路,创造“土法上马建水渠”的奇迹。每一次职务调整都是对初心的再淬炼,每个工作岗位都成为践行使命的新战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平台。
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家国情怀让我感悟到:拥有理想抱负,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必有的追求,但路径选择尤为重要。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进取,将自身能力转化为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实际贡献,才能破解个人理想与时代需要相结合的人生命题,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价值。在强调个人价值的今天,这种认知和作为显得尤为珍贵。
感悟三:对“事”的专注用心和“是”的极致追求
干事创业,是人生最大的追求。“事业”听起来高大上,但做起来其实就在脚下。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对“事”的专注用心和“是”的极致探索,告诉了我们事业成功的密码。
袁隆平教会我们,伟大的事业往往始于对微小事物的专注观察。1961年,当他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特殊水稻时,那双科学家的眼睛没有放过这个看似平常的现象。这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成为他研究的起点,而当时鲜有人意识到这个发现将会改变中国粮食生产的未来。袁隆平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种对土地近乎虔诚的坚守,对稻穗日复一日的观察,体现的正是科学探索最基本的品质——专注与坚持。当经典遗传学理论认为水稻杂交无优势,当国际权威学者断言杂交水稻研究没有前途,这位来自中国乡村的农学家却坚持自己的判断。文革期间,即便试验秧苗被人为毁坏,他仍偷偷保存了几株残苗继续研究。袁隆平用实践证明: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那些有“慢功夫”、甘坐冷板凳、能对细微现象保持长久好奇心的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往往来自那些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挑战权威、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自信的人。
西沟村,这个被申纪兰称为“金、木、水、火、土什么都没有”的穷山村,曾经是“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的贫瘠之地。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申纪兰和西沟人没有屈服,而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向荒山要粮,向石头要绿。从1950年开始,他们打坝造地500多亩,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最高时还给国家上交二三十万斤公粮。在石头山上,他们创造了植树造林两万多亩的奇迹,将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太行山区时,申纪兰敏锐地意识到单一农业的局限性,响亮地提出“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口号,1985年,西沟村利用本地硅矿资源兴建了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随后,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相继建立,村办企业成为西沟村的经济支柱。当这些企业因环保政策需要关停时,申纪兰又毫不犹豫地带领村民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建起香菇大棚,引进光伏电站,与知名企业合作发展沙棘产业和服装加工。申纪兰用一生的奋斗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这种奋斗精神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有限,只要保持奋斗的姿态,坚持实干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张富清在战争年代主动请缨担任最危险的突击队员,在永丰战役中,他顶着枪林弹雨,第一个跳下城墙,冲进敌群,炸毁两座碉堡,荣立一等功。和平时期,他转业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又一次次担任“突击队员”---粮食短缺时,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山区不通路时,他带领群众肩挑背扛修出第一条土路。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人生事业的真谛。
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业追求让我感悟到:真正的事业成功,并非轰轰烈烈的刹那,而是将对事业的追求化作平凡岁月中每一天的坚守。事业说大也小,尽在岗位的一点一滴;岗位说小也大,都是事业的一砖一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要成就一番事业,最需要的是做好岗位职责中每一件“小事”“实事”。复杂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坚持做,你就是赢家。
感悟四:对“名”的淡泊超越和“得”的主动舍弃
人活于世,过度的虚荣浮华,带来的只有浮躁和苦闷甚至是灾难。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对“名”的淡泊超越和“得”的主动舍弃,为我们化解浮躁和苦闷,转而追求高尚和快乐开出了一剂良方。
袁隆平如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功勋卓著却谦逊朴实。他拒绝“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坚称成绩属于团队;他穿35元的衣服,却捐出奖金支持科研;他名满天下,仍保持农民本色。这种“成功而不骄矜,贡献而不自居”的品格,在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中如同一股清流。他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光环,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不在于索取了多少,而在于奉献了什么。
“共和国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申纪兰一生荣誉等身,但她始终认为自己“就不够那个格”,把这些荣誉看作党和人民的鞭策。在申纪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纯粹品格——功成不居、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农民本色。申纪兰的纯粹还体现在对物质生活的极度简朴上。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坚决不领厅级领导干部的工资,不转干部身份。她的家,磨损破皮的沙发、缺了角的茶几、补了又补的衣服,构成了这位劳动模范、离休干部的生活图景。做白内障手术时,她选择最便宜的晶体;有招工指标却让儿子下乡当知青。这种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品格,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在湖北来凤县档案馆的玻璃展柜里,三枚泛黄的军功章静静陈列,它们是张富清六十载深藏功名的历史见证。转业到来凤县后,他住过土坯房,睡过稻草铺,修过水电站,带过生产队,却从未对人提起战争年代的赫赫战功。当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这位94岁的老人用颤巍巍的手取出珍藏一生的勋章,尘封的红色记忆才被揭开。一枚枚功勋章在旧皮箱的暗角深处静默,隐逸于岁月尘埃之下,六十余年不为人知,老英雄那饱经沧桑的容颜下封存着何等惊心动魄的传奇?而张富清自己却在日记中轻描淡写:“勋章压箱底,子女犹未白。整天一脸笑,只知是老兵。”他数度放弃组织照顾,甘愿扎根穷乡僻壤,让出干部病房,拒领伤残补助,精简机构时先动员妻子离职……他常说“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不算什么”。张富清以最本真的姿态,将毕生精力默默倾注于为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中,这种淡泊名利的境界,恰是对虚荣浮华最有力的涤荡。
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淡泊超越让我感悟到:人生百年,有得有失。如果把“精致利己”当作人生圭臬,将“追名逐利”视为价值标准,只能自己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唯有超越个人名利,保持静水深流,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唯有坚守质朴本色,不忘初心使命,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守住精神家园;唯有“计利当计天下利”,涵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心境,才能校准价值的天平,立稳永恒的丰碑。
感悟五:对“老”的昂扬挑战与对“学”的终身追求
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离世时都是高寿,袁隆平、申纪兰都享年91岁,张富清享年98岁。高寿离不开乐观豁达,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后,对“老”的昂扬挑战与对“学”的终身追求是保持乐观豁达的动力来源。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九十高龄仍自称“90后”的袁隆平,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开放心态。从早期坚持田间劳作,到晚年关注转基因技术;从专注水稻研究,到倡导盐碱地改良;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稻下乘凉”的梦想——他的思想从未停滞。这种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态度,使他始终站在农业科技的前沿。
2019年,90岁高龄的申纪兰还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搞山区水利建设的议案,希望“水利修好了就能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就能过上富裕日子”。用担当诠释“一心为民”的纯粹本色。
张富清88岁左腿截肢后,忍着剧痛练习站立行走,只为“不给组织添麻烦”;他的小木柜里珍藏的《毛主席语录》和《党章》,书页早已卷边泛黄;年逾九旬,他仍坚持学习新思想,举着拐杖、佩戴助听器参加组织生活,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实践,为终身学习理念注入了厚重的精神内涵。
三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超然境界让我感悟到:生命有年限,追求无止境。追求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状态,它可能始于青涩的憧憬,经历现实的淬炼,最终沉淀为从容的执着,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追寻方式。只有持续保持昂扬向上的不懈追求,才能产生对抗生命有限性的强大力量,彰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