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据《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9月23日2时19分,已正式进入此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这天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黑夜时间逐渐变长;南半球则刚好
图片来源:《我的大自然物候历》,海豚出版社
2022年出版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据《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9月23日2时19分,已正式进入此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这天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黑夜时间逐渐变长;南半球则刚好相反。
古人通过观察日影长度变化,首先确立了“二至”(夏至、冬至),之后才进一步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至”代表极致,而有极致便需有均衡,“二分”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均衡的理念。秋分“昼夜平分”的特点早在西汉时期已有明确记载。《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写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精准概括了秋分昼夜等分、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
《逸周书·时训解》中详细记载了秋分三候:“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坯(pī)户;又五日,水始涸。”这并非简单的物候现象描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甚至可以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解释。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由阳盛而生”,秋分后阴气逐渐占据主导,阳气衰减,因此雷声次数逐渐减少。从气象学上解释,秋分时节太阳直射点南移,北方干冷空气加强,暖湿气流势力范围南退,强对流活动所需的热力与水汽条件减弱,全国大部分地区雷雨天气明显减少。
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一般指越冬蛰伏的昆虫或其他大型土壤动物。秋分后气温下降明显,作为变温动物的昆虫会进入休眠状态,通过降低代谢速率节省能量,适应低温环境。例如虎甲幼虫及一些蜘蛛等穴居动物,会使用土壤或者分泌物堵塞洞口,减少空气流通和水分蒸发,从而维持穴内相对稳定的湿度和温度,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
三候水始涸,秋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大陆高压控制,降水减少、空气趋于干燥,但同时地表蒸发仍较强烈。加上秋季正值农作物收获灌溉需水期,河湖与土壤的水分补给少于支出,从而出现“水始涸”的现象。
该图片为AI生成
秋分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是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此时,北方地区夏播的玉米、大豆等作物陆续成熟并进入集中收获期,收割后的土地需及时秋耕,以疏松土壤、改善结构,还可通过翻土暴露出地下害虫及虫卵,并利用冬季低温冻死部分虫卵。与此同时,秋分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关键节点。华北地区农谚“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准确总结冬小麦播种的最佳时节。
传统的“三秋”大忙意味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然而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大不相同。国产大型收获机、整地机高效作业,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驰骋,智能监测系统精准判定作物成熟度……这些农业科技将农民从高强度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高效、精准的作业能力,使现代化秋收图景在秋分时节的田野上铺展。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我国庆祝丰收的传统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氏族部落时期,那时已形成祭祀土神与谷神的习俗,并由此衍生出“社日节”这一民俗节日。古代“社日节”一年举办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日”多在春分前后,主要目的是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是对丰收的期盼;“秋社日”多在秋分前后,此时农作物已丰收,要向社神报告丰收的喜讯,答谢社神的庇佑,是对丰收的庆祝。《诗经·豳风·七月》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生动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庆祝丰收、敬谢神明的热闹场景。
该图片为AI生成
自2018年起,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庆祝丰收、敬天谢地的民俗传统,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收既是对辛勤耕耘的礼赞,也体现了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金风送爽,硕果累累,蟹肥菊黄”,不仅描绘出秋分时节的物候之美,更处处洋溢着成熟与收获的喜悦。如今,科技正助力农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走向“看天管理”的智慧农业新阶段。科技的力量正让丰收变得更可预期、更高效、更智能,为古老的农耕文明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审核专家:曹丽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后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