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芯片名词绕晕!“AI芯片”再花哨,不如盯紧这一个指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6:02 1

摘要:“一代半导体看硅基,二代看砷化镓,三代碳化硅才是未来”“CPU、GPU、NPU,缺了哪个都不算全栈芯片”——打开股市资讯,芯片产业的新名词扑面而来,机构研报里的技术术语层出不穷,散户刚弄懂“8英寸晶圆”,又要恶补“Chiplet封装”,刚理清“第三代半导体”的

“一代半导体看硅基,二代看砷化镓,三代碳化硅才是未来”“CPU、GPU、NPU,缺了哪个都不算全栈芯片”——打开股市资讯,芯片产业的新名词扑面而来,机构研报里的技术术语层出不穷,散户刚弄懂“8英寸晶圆”,又要恶补“Chiplet封装”,刚理清“第三代半导体”的逻辑,“AI原生芯片”的概念已开始热炒。

但热闹背后藏着套路:一边是分析师忙着做“科普”,把技术前景描绘成万亿蓝海;一边是部分个股在概念加持下连拉涨停,随后却在高位放量下跌,留下追高散户站岗。其实芯片股投资没那么复杂,抛开所有花哨名词,业绩增长才是唯一的“试金石”,有业绩托底的技术才是真价值,没业绩支撑的概念终究是镜花水月。

名词狂欢:机构的“科普”,可能是出货的“铺垫”

芯片产业的“名词通胀”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早期的“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到如今的“第三代半导体”“端侧AI芯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批新说法,每一次都能搅动市场情绪。

机构的“科普话术”往往有固定套路:先讲“卡脖子”的产业痛点,再抛出某类新技术的突破,接着引用“千亿市场规模”的预测数据,最后落脚点到相关概念股。比如聊第三代半导体,必提碳化硅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达35%,却很少提国内企业的良率仍低于国际水平;讲AI芯片,必说“算力缺口百万倍”,却回避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阶段的事实。

这种“只讲前景不讲业绩”的科普,本质是为题材炒作铺路。2025年上半年,某“AI芯片龙头”凭借“营收增长43倍”的噱头股价翻倍,但其净利润扭亏主要依赖政府补助,核心产品毛利率不足10%[__LINK_ICON]。当散户被“技术突破”的概念吸引入场时,机构早已借着热度完成出货,9月26日该股单日成交超10亿元,股价暴跌3.44%,便是最好的印证。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概念本身就站不住脚。比如被热炒的“四代半导体”,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连量产时间表都未明确,相关公司却已借此将股价炒高50%;还有些企业只是采购了芯片设备,便给自己贴上“半导体设备商”的标签,实际半导体业务营收占比不足5%,却靠着概念享受估值溢价。

回归本质:技术再好,不如业绩“说得算”

芯片是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行业,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只有能转化为业绩的技术,才具备投资价值。翻看2025年上半年芯片公司财报,真正的绩优股从来不是靠概念撑场面,而是用实打实的业绩说话。

业绩增长的核心,是技术落地成了市场需求。北方华创上半年净利润32.08亿元,同比增长14.97%[__LINK_ICON],靠的不是花哨概念,而是半导体装备订单的持续增加,其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等头部晶圆厂供应链;瑞芯微净利润增速达190.61%[__LINK_ICON],源于其RK3588芯片在汽车电子、机器视觉等领域的份额扩张,实实在在的出货量撑起了业绩增长。这些公司很少靠新概念炒作,却能凭借稳定的业绩增长获得资金长期青睐。

反之,那些只靠概念炒作的公司,终究会暴露原形。景嘉微曾因“国产GPU龙头”的标签被热捧,但2025年上半年营收骤降44.78%,净利润由盈转亏至-0.88亿元[__LINK_ICON],核心原因就是技术未能及时转化为市场需求,产品销售大幅下滑。沪硅产业顶着“半导体硅片龙头”的光环,却连续多年亏损,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3.67亿元,本质是产能扩张带来的固定成本激增,远超营收增长幅度[__LINK_ICON]。

散户避坑:盯紧两个维度,远离题材陷阱

面对芯片股的概念狂欢,散户不必忙着跟风“学技术”,只需聚焦“业绩真实性”和“技术落地性”两个维度,就能避开大多数陷阱。

1. 先看业绩:区分“真增长”与“伪繁荣”

打开公司财报,重点关注三个指标:一是扣非净利润增速,这能剔除政府补助、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收益,真实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像寒武纪那样“营收增43倍但扣非仍亏损”的公司,就要谨慎对待;二是毛利率水平,芯片行业优质企业毛利率普遍在30%以上,北方华创高端装备毛利率已达37.55%,若某家“技术龙头”毛利率低于20%,大概率是技术竞争力不足;三是经营性现金流,业绩增长若能伴随现金流同步增加,说明收入是真金白银,而非应收账款的“纸面富贵”。

2. 再看技术:追问“有没有市场”“赚不赚钱”

对于机构鼓吹的新技术,不用深究原理,只需问两个问题:一是产品有没有实际出货?京运通的碳化硅长晶设备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已通过客户验证、2025年计划量产,且能切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二是相关业务占比多少?有些公司虽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但该业务营收不足1亿元,远不及主业规模,所谓的“技术红利”还早得很。

结语:芯片投资,别做“名词收藏家”

芯片产业确实是未来的黄金赛道,国产替代和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不会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贴了“芯片概念”的公司都值得投资。从一代到三代半导体,从CPU到AI芯片,技术迭代永远在继续,但股市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估值终究要回归业绩,故事迟早要让位于利润。

散户与其在层出不穷的新名词里晕头转向,不如做个“务实派”:放弃追逐刚被热炒的题材股,远离“只讲故事不赚钱”的伪科技公司,聚焦那些业绩持续增长、技术落地明确的企业。毕竟在股市里,能带你穿越波动的不是机构的“科普文”,而是公司实打实的“成绩单”。

来源:擦肩而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