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启动为期两周的“月满中秋·语韵留香”校园语文节活动。本次活动以中秋节为文化载体,通过项目化、分年级、趣味化的系列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9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启动为期两周的“月满中秋·语韵留香”校园语文节活动。本次活动以中秋节为文化载体,通过项目化、分年级、趣味化的系列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四维融合 构建素养导向任务链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全面融入活动设计,构建“听月之谣、说月之趣、读月之诗、写月之梦”任务链,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各年级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置差异化目标:低年级侧重童谣吟诵与故事感知,中年级强化诗文品读与汉字思辨,高年级聚焦创意表达与文化传播,形成梯度递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
分年级实施 创意实践展现语文魅力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语文节活动形式多样,该校各年级围绕“月”主题开展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一年级“月光故事会”通过聆听神话传说、手绘中秋图画,启蒙汉字认知与审美情感;二年级“月满人间诗会”以古诗配画、童声唱诗等方式,让学生在韵律与色彩中感受汉语意境;三年级“声月谜人”融合灯谜闯关与传统游戏,提升语言思维与逻辑能力。四年级“掬月说神话”鼓励学生创编神话故事、撰写三行家书,锻炼叙事与抒情能力;五年级“成语月廊”设置月主题成语竞猜、古诗拼图、明信片设计等项目,实现语文与多学科融合;六年级“金秋游园会”则通过中秋小报制作、投壶、夹月饼等传统游艺,全面展示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创意表达能力。
校家社协同 拓宽传统文化育人路径
活动期间,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还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向课外延伸。通过推出“中秋文化微讲堂”线上资源包,邀请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参与微课录制,并向社区及家长开放共享;校园公众号开设“童声诵月”专栏,每日推送学生朗诵作品,扩大文化影响力。此外,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园中秋集市”筹备与讲解,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课程研发中心张家宽主任介绍:“学校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改革,通过情境化、实践性、开放性的任务设计,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实施路径。未来,学校将持续打造‘传统节·语文+’特色品牌,让语文学习扎根文化土壤,让文化基因深植学生心中。”
来源:四川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