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合伙人坑骗,“刘皇叔”孙彦军独挑大梁,让几千学生有学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5:38 1

摘要:可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一度想“跳湖”的他,竟然撑起了一所高等院校,不仅没让几千名学生失学,还把学校办成了业内认可的“人才摇篮”。

“演刘备,会不会真的‘背’?”这句调侃听上去像玩笑,但对孙彦军来说,却像一道魔咒。

从出演94版《三国演义》的刘皇叔,到现实中被合伙人卷款跑路、学校濒临倒闭,他的人生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

可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一度想“跳湖”的他,竟然撑起了一所高等院校,不仅没让几千名学生失学,还把学校办成了业内认可的“人才摇篮”。

一个本该在艺术圈里继续闪光的演员,怎么就成了教育圈的“守门人”?这背后,是一场比电视剧还精彩的“重生”。

1994年版《三国演义》播出后,孙彦军演的“刘备”一度成了国民记忆中的经典形象。那个“三哭夺荆州”的桥段,至今仍让不少观众记忆犹新。

为了那场戏,他真哭,反复哭,甚至哭到血压骤降、现场晕厥。当年剧组条件艰苦,每天片酬也就两百来块,连住的都是“军营改的招待所”。但他咬牙坚持,只为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可戏里“哭出江山”,戏外却是“厄运连连”。

拍完戏没多久,他就遭遇严重车祸,右腿骨裂,拄拐走路大半年。家里也不太平,阳台给电动车充电引起火灾,房屋漏水、电路短路,各种“生活小灾难”接连上门。

有人调侃他说是演了“刘备”,背了“背运”,他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角色真的带来什么“反噬”。

再往后,生活给他的考验越来越大,不只是生活琐事,还有命运给他下的一道道难题。

他曾说,自己从没完整地看过《三国演义》重播,不是觉得演得不好,而是因为每次听到“刘备”俩字,心里总会泛起些不舒服的情绪。

就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孙彦军做了一个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辞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跑去东莞办一所演艺学校。

那年他四十出头,正是演员最有市场的年龄段。他却说:“演戏固然重要,但教育能改变命运。”为了这句话,他真把全部身家和未来都赌了进去。

可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条的鸿沟。

项目启动不久,合作方突然卷款跑路,留下一个名存实亡的校园,几百名新生,数十名教职工,一地的烂摊子。他一下子从校长变成“债主”,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更“要命”的是,学校还未完成正式备案,面临被吊销资格的风险。

那段日子,是他人生真正的至暗时刻。夜里他常常一个人走到湖边,那个曾经立下豪言的地方,想过“纵身一跃”。现实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说,自己当时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让那些学生“无学可上”。在那一刻,他不是演员,不是校长,而是几百个年轻人命运的守护者。

他转身走回学校,开会、安抚、筹款、去找政府部门申请备案。他一个人扛下了所有债务,甚至变卖了自己在北京的房产。

有人说他傻,但他自己说:“我不能让孩子们失望,更不能让他们父母觉得送孩子来这里是个错误。”

从那以后,孙彦军的身份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是舞台上的“刘皇叔”,而是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的“守门人”。

这所学校起初被质疑“是个空壳”,但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如今早已成了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民办高职院校,一年能培养上千名艺术类人才。

他把自己演戏时的理念带进了课堂。他不讲大道理,但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有实战经验。他把“产教融合”写进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剧组实践。

学校和横店、珠影、各大剧团都有合作,学生毕业后大多能直接进入一线岗位。他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明星,但人人都可以凭手艺吃饭。”

如今的孙彦军,不再活跃在荧幕上,也不怎么接受采访。他住在学校附近的小房子里,偶尔会在校园里散步,和学生聊聊表演。他自称“校工”,因为他觉得自己管灯泡、修门锁、帮学生搬行李,是最真实的“教育”。

有人问他后悔吗?当年如果不辞职,不被骗,现在可能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津贴的艺术家。

他笑笑说:“人能做的事不多,能坚持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这句话听上去太简单,可只有经历过那些风雨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重量。

角色之外

孙彦军的人生,远比他演过的任何角色都复杂。他从小失去父亲,青年时母亲病逝,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考上中戏,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再从巅峰跌入谷底,被合作伙伴欺骗、被命运逼到绝路,却又从谷底爬起,硬生生把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办成了行业标杆。

这不是励志鸡汤,而是现实的冷与热交织出的真实人生。他没有靠流量翻红,也没有在综艺节目里“怀旧卖惨”。他选择了最不讨巧的方式,把“责任”二字刻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从“仁义之君”到“教育守门人”,孙彦军从未背离初心

戏里的刘备赢得了荆州,戏外的孙彦军守住了一所学校,也守住了几千名学生的未来。这种“仁义”,不靠台词,不靠剧情,全凭一点一滴的坚持。

从个人命运来看,他的经历是一场“劫后重生”;从社会价值来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底线。

他没变成“企业家”,也没变成“教育大咖”。他只是一个不愿看到学生失望的大人。而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这样的大人,其实已经不多了。

来源:明月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