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河南新乡市封丘县下辖村庄名字由来历史讲给你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5:24 1

摘要:你先听听咱们县的名字——"封丘"。这名儿怎么来的?老辈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咱们这儿古时候是"封父国"的地盘。另一种说法,那就有情有义了。说是楚汉打仗那年头,刘邦打败仗逃到咱们这的延乡,饿得前胸贴后背,一个姓翟的老妈妈看他可怜,给了他一碗饭吃。后来刘邦当了皇

你先听听咱们县的名字——"封丘"。这名儿怎么来的?老辈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咱们这儿古时候是"封父国"的地盘。另一种说法,那就有情有义了。说是楚汉打仗那年头,刘邦打败仗逃到咱们这的延乡,饿得前胸贴后背,一个姓翟的老妈妈看他可怜,给了他一碗饭吃。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没忘了这顿饭的恩情,封赏了翟妈妈,还把这儿设立为"封丘县"。你看,从根儿上,咱们这地名就带着"感恩"两个字。

要说哪个村名最响亮,那肯定是陈桥镇了。为啥?就因为一千多年前,后周大将赵匡胤在这儿演了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村子本来是因为村北头有座"陈桥"得名,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座普通的桥,一下子成了历史的转折点。你站在陈桥想想,就能感觉到,咱们封丘这块地方,在历史的长河里,那是能掀起大风大浪的。

跟陈桥那种帝王将相的传奇不一样,荆隆宫这名儿,听着就带着老百姓的汗水和韧劲儿。明朝弘治六年,算起来是1493年,黄河在咱们这儿决了口子。那会儿要啥没啥,拿什么堵?先人们就想出了土法子,用这满地都是的荆条,捆成捆,硬是靠着手抬肩扛,喊着号子,把咆哮的黄河水给降住了。堤坝堵上了,还垒得又高又结实,所以最早叫"荆隆口"。后来人们心里感恩,修了座"荆隆宫"纪念这事儿。"荆隆宫"这三个字,刻下的是咱们祖辈面对天灾时那种不服输、心连心的硬骨头精神。这种精神,到今天还流淌在咱们封丘人的血脉里。

往东走,到了留光镇。这名字听着就亮堂。老辈子传下来,说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当年打仗从这儿过,在这儿住过一宿。皇帝是"真龙天子",他住过的地方,那不就是沾了"光"吗?所以就取名"留光",想把这份吉祥和荣耀留下来。不管故事有几分真,它都体现了咱们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家乡是个福地,是个能带来好运的地方。

还有潘店镇,说的是宋朝大将潘美,回老家路过咱们这儿,在个店里歇了一晚。大将住过的店,这村子就叫了"潘店"。这说明啥?说明咱们封丘自古就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南来的北往的,都打这儿过,是个人气旺、消息灵通的码头。

像应举镇,名字来得更直接,就是因为村里有座唐朝建的"应举寺",村子跟着寺叫。居厢镇的来历,听着有点心酸但挺温暖。说是五代的时候,兵荒马乱的,有个逃荒的人没处去,就寄住在村子西北角一个叫红沙寺的庙的西厢房里。后来人慢慢多了,在寺庙东南边成了村,为了记住最开始是"寄居厢房"才有的这个村,就取名"居厢"。这说明啥?说明咱们这儿的人心善,能给落难的人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这点善念,就留在了村名里。

你再看看地图,咱们封丘带"岗"字的乡镇特别多。赵岗镇,是明朝时候赵姓人家在土岗上建的村。尹岗镇,是尹姓在岗上落户。曹岗乡,传说是宋朝时曹姓人家看中了这块高地。鲁岗镇,在明朝弘治年间就叫这个名了。还有黄陵镇,是明初从山西迁来的移民,在黄土陵上安的家。你可能会问,为啥老祖宗选地方,都爱往"岗"上、"陵"上凑?道理简单得很——安全!咱们紧挨着黄河,老辈子黄河一发大水,平地一片汪洋。住在高岗上,就能躲过水淹。这一个个"岗"字,是先人们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生存智慧,里头藏着对平安日子最深的渴望。

最多的村名,还是直接用了姓氏。李庄镇,就是李姓人家最早在这儿扎根。冯村乡,是明朝洪武年间,冯姓从山西洪洞那棵大槐树底下迁过来,开辟的家园。王村乡,《封丘县志》上写得明明白白: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一个叫王东启的人,从河汾地区来到这儿,一看土地肥沃,是个安家的好地方,就留下来建了村,取名"王村"。黄德镇,一说最早叫"黄代",意思是黄姓人家在这儿代表着这片地方,后来觉得"代"字有点直白,就改成了讲究品德的"德"字,叫"黄德",希望子孙后代以德为本。陈固镇也是明朝洪武年间,陈姓人家在这儿稳定下来,取名"陈固",盼着家族稳固、人丁兴旺。这些朴素的姓氏村名,记录的是一个个家族开枝散叶的起点,是血脉传承的根。

你要是仔细品,还能从村名里读出咱们祖辈是靠什么养家糊口的,那是勤劳致富的活档案。潘店镇有个村叫油坊村,不用猜,明朝末年肯定有姓徐的人家在这儿开油坊,生意做得好,慢慢形成了村落。更有意思的是那句老话——"七罗文、八马牧、十二个杏头"。这话像一句口诀,概括了三片地方成群村庄的来历。

"罗文村",比如周罗文、陈罗文好几个,据说最早不叫"文",而是跟做"箩"的手艺有关。"箩"是啥?就是筛面粉的那种细筛子。说明这一带的老百姓,很多人心灵手巧,做的箩特别好用,出名了。"罗纹"指的是箩的纹路细密精致,后来叫着叫着,就演变成了好听的"罗文"二字。这是手工业的骄傲。

"马牧村",像张马牧、李马牧一群,来历更气派。传说宋朝时候,咱们这儿就是朝廷的官方牧马场。到了明朝初年,从山西迁来的移民,很多就接着干祖传的营生——养马。所以"马牧"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咱们这儿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产业——养马业。这些村子,就是当年的"国营牧场"或者"养马专业村"。

"杏头村",比如丁杏头、李杏头这一大片,那是因为当初这儿野生着一大片杏树林。人们靠着杏林建村,既得了杏子的实惠,也占了杏花的风景。这说明咱这儿水土好,也说明老百姓懂得利用大自然的馈赠。

不光这些,赵岗镇有柳园、杏园,留光镇有榆林村,荆隆宫乡有桑园村,冯村乡还有谢菜园村。这些名字都告诉我们,封丘的祖辈们有植树造林、精耕细作的好传统。赵岗镇的铁炉村和冯村乡的双炉村,这"炉"字暗示着,这些村的先人可能擅长打铁冶铁,有一副好手艺。潘店镇那几个"车营村"(像宋车营、马车营),来历也实在,是明朝初年军队里运输粮草的"马车营"在这儿屯田,士兵们按当家的姓氏分片住下来,形成了村子。

还有些村名,直接和历史大故事、人物真传说绑在一起,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留光镇的青堆村,可是个有来头的地方,村里有"青堆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更出名的,是连着战国时期一个特别凄美的爱情故事。说的是宋康王看上了手下大臣韩凭的妻子息氏,硬要霸占,活活逼得韩凭和息氏夫妻俩双双殉情。宋康王还不解气,故意把他俩分开埋葬。结果神奇的是,两人的坟头上各长出一棵大树,树枝树叶紧紧地交错缠绕在一起,树上还有一对鸳鸯鸟不停地哀鸣。人们被这深情打动,就把息氏的坟叫作"青堆"(和宋康王筑的"青陵台"有关),把韩凭的家乡叫作"韩丘"(现在冯村乡还有西韩丘村,村里以前有祠堂)。这个传说,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源头。你听听,一个村名,背后竟然是如此忠贞不渝的爱情绝唱,这种正能量,穿越两千多年,照样能砸进人的心窝里。

在居厢镇那一带,还有"虫牢会盟"的遗址。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景公在这个叫虫牢的地方,召集各路诸侯开大会,商量天下大事。这说明咱们封丘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不是个偏僻地方,而是中原地区政治军事家们经常活动的舞台。赵岗镇有个村叫戚城,也叫七城。传说战国时齐王想在这儿建都城,没建成,后来人们就把村子叫"齐城",慢慢叫成了"戚城"。虽然是个传说,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希望家乡是个了不起的地方的那种自豪感。

当然,日子不总是甜的,村名里也记着苦难。李庄镇有个村,名字就叫苦庄村。这名字一听,嘴里都发涩。为啥叫"苦庄"?那肯定是老辈子的时候,这地方的日子过得特别艰难,也许是土地实在太贫瘠,也许是黄河泛滥得太频繁。先人们没有逃避这个"苦"字,干脆就让它成了村名。这可不是认命,反而是一种直面苦难的勇气。记住过去的苦,才能掂量出今天的甜有多不容易。这个村名,像一位沉默的老人,时刻提醒着后代子孙,不能忘了根本。

再说说尹岗镇镇政府驻地的大庄。这村儿最早叫"史大庄",因为姓史的人多,村子也比周边村子大。后来姓史的人家没了,朱姓人家成了主体,村名就简化成了"大庄"。你看,村名的变化,也悄悄记录着村庄里家族人口的兴衰变迁,实在得很。城关乡的大娄堤,原来就叫娄堤,后来为了和东边分出来的新村区别,才叫大娄堤。荆乡回族乡,最早叫"荆圪垱",因为村子周围长满了红荆条,处在土岗上。后来才改叫"荆乡"。这些名字的演变,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贴切怎么叫。

咱们这么一路唠下来,你是不是觉着,封丘这些村名,一下子活起来了?它们不再是地图上冷冰冰的字眼,而是先人们用脚板踏出来、用汗水浇灌出来、用心盼望着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这些村名,像一粒粒珍珠,串起来,就是咱们封丘的文化项链。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