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启动的乡村升级行动已在全国推进,56万个行政村都将逐步迎来变化。这次升级聚焦解决农民实际需求,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每一项都和大家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具体利好如下:
国家启动的乡村升级行动已在全国推进,56万个行政村都将逐步迎来变化。这次升级聚焦解决农民实际需求,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每一项都和大家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具体利好如下:
1. 基础设施升级:路通了,环境也干净了
未来五年,国家将投入超1.5万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新改建10万公里道路。重点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窄路进行拓宽,在危险路段加装护栏,对老旧道路进行翻新,同时还会修建一批连接田间地头和旅游景点的产业路。这意味着,以后拉粮食、送农产品的车辆能直接开到地头,城里人来村里游玩也更方便,既能让农产品卖得更快,也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环境整治方面,中央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专项支持,地方还能额外申请补贴(最高可补项目资金的70%)。村里会建小型污水处理站,铺设污水管网,解决生活污水乱排问题;垃圾收运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目前全国已有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接下来还会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垃圾变废为宝。
2. 数字乡村工程:农村也能用上“智慧服务”
到2025年底,全国行政村5G通达率将超过90%,数字技术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对农民来说,好处实实在在:种地能靠“智慧手段”,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农田的墒情、肥力,远程控制灌溉设备,精准施肥打药,既省力气又降低成本;卖货不用再跑远路,开个网店、搞场直播,就能把土特产卖到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还会持续增长;办事也能“零跑腿”,村里的政务服务点能办理社保、医保、补贴申请等业务,手机上点一点就能提交材料,不用再频繁往乡镇、县城跑。
尤其对农村老人来说,以后缴水电费、查健康档案,在家门口的服务站就能搞定,就算不会用智能手机,也有工作人员帮忙操作,数字技术成了生活的“好帮手”。
3. 人居环境提升:村里住着比城里还舒心
人居环境提升不只是“扫干净”,而是要让农村更宜居。重点推进三件事:一是厕所革命,村里会建卫生公厕,同时支持农户把旱厕改造成水冲式厕所,并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既卫生又环保;二是村容整治,清理村内的乱搭乱建,把闲置空地改造成小花园、小广场,道路铺设石板,墙边种上花草,还会治理污水和黑臭水体,让村里的河沟重新变清;三是配套设施完善,很多村子会建停车场、安装充电桩,解决村民“停车难、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以后在村里生活,出门是干净的道路,抬头见绿树,低头有花草,生活质量不比城里差。
4. 公共服务补短板:养老、看病、上学不再难
农村的养老、医疗、教育问题将集中改善。农业农村部已启动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一村一食堂”“一村一养老院”正在推进:养老方面,村里的幸福院、养老院会越来越多,像四川成都郫都区的“时间银行”,村民照顾老人积累的服务时长,以后能兑换餐券或自己的养老服务,部分养老院还会和村卫生室合作搞“医养结合”,看病方便又省钱;吃饭问题上,广西、重庆等地已建成爱心食堂,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免费就餐,食堂运营由财政和社会捐款补贴,能长久维持。
医疗和教育也有新进展:村卫生室会配齐常用药和基础设备,医生定期坐诊,还能通过远程医疗请城里专家会诊;村里的幼儿园会改善硬件条件,配足师资,部分地区会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让城里老师来农村支教,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5. 产业配套完善: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要让农村留得住人,关键得有产业支撑。这次升级会为村里的产业“搭好架子”:种粮农户能用上村里新建的粮食烘干站、仓储库房,收获的粮食不用怕受潮发霉,还能存起来等价格合适时再卖;搞养殖、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可使用标准化大棚、养殖棚,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帮着解决病虫害防治、产品销路等问题。
村里还会建农产品加工点,把玉米、红薯加工成粉条、淀粉,把水果做成罐头、果干,提升土特产的附加值。像山东淄博博山区那样,用村集体收益支持产业发展,既能壮大集体经济,还能给村民分红、提供就业岗位,以后农民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家人。
这些工程会在全国分批推进,经济发达地区进度会快一些,中西部地区也会逐步落地,具体进展可到村委会咨询或查看乡镇政府公示。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工程都不用农民掏钱,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配套和社会资本,村民还能优先参与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营(如公路养护、食堂管理等),既能让工程落地,又能增加收入。随着工程逐步铺开,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会越来越好,家乡的变化值得期待。
来源:聊聊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