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丰收图景:增产增效增收,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4:26 1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贵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农民欢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把收获的喜悦化作迈向更加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金黄稻田在黔中大地铺展,火红高粱在赤水河畔摇曳,翠绿竹笋在黔北山间破土,一幅多彩的丰收画卷正在贵州大地徐徐展开。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龙场营镇卧牛村,连片的高粱地一片火红,穗粒饱满,农户们正抓紧晴好天气抢收。

清镇市右七村的稻田里,机收的轰鸣声中,谷粒簌簌落入仓,像是大地在低声吟唱丰年。

在桐梓县狮溪镇柏芷山,清晨五点半的薄雾中,笋农张仁洪与同伴们已踩着露水走进苍翠竹海采收方竹笋……

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贵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农民欢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把收获的喜悦化作迈向更加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科技赋能单产提升,增产成效显著

贵州省委2025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秋收时分,各地水稻单产提升的消息也频频传来: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兴义示范区,连续4年亩产突破1100公斤,“在全国来说产量都算高的。”扬州大学教授、测产专家组组长戴其根说;

铜仁市思南县水稻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应用了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和“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最高亩产近900公斤,远超去年。

黔西南州安龙县2025年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实施方案中,资金支持重点投向粮油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用于开展以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为重点的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

技术推广方面,安龙县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合理增密、宽窄行移栽等关键增产措施,将种植密度提高到10000—16000株/亩。

玉米生产则推广“一增五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低热河谷区将种植密度提高到4000—4500株/亩。

化肥减量增效也是增产的重要举措。安龙县在2025年实施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集成推进县项目,围绕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在水稻、高粱上打造10个千亩方和2个万亩片,辐射带动15万亩以上。

这是全省推进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的缩影。

今年,我省在粮食生产大县开展科技支撑玉米、油菜、大豆、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组装综合技术方案,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及相关示范基地,在粮食生产大县及其重点乡镇全覆盖开展技术解决方案的示范展示,大幅提高技术入户到位率,

贵州各地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桐梓县,方竹产业已经从简单的采收向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全县培育了20余家方竹笋加工企业,开发出无硫笋干、即食笋、速冻鲜笋等20多款产品,年加工总量突破2万吨。

2024年,全县鲜笋产量预计达5.5万吨,产值6亿元,惠及群众近20万人。

贵州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省级主抓肉牛、茶叶、辣椒3个重点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竹5个优势产业,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卸车、清洗、破碎、压榨、杀菌、装罐……在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日均压榨超400吨的刺梨生产线正马不停蹄地运转。经过道道工序,一颗颗刺梨鲜果被加工成18种产品。

40万余亩刺梨鲜果被一条条产业链吞吐,变成消费者眼中的高端饮品。24个乡(镇、街道)96个村(居),3.7万农户16.2万人因这一产业受益。

一颗颗刺梨果摇身变成罐装饮品,一个个小辣椒加工变成瓶装辣酱,一篮篮百香果变成了甜果脯……今年,我省将继续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做足做活“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聚焦“3+5”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增涉农加工企业100家、省市县共抓引领型加工企业100家,打造更多休闲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用品等产品,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有效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助力群众增收。

农民腰包鼓起来,增收成果喜人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贵州各地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通过“订单种植、合同收购、规范管理”的运营机制,全区发展订单高粱种植面积达4.62万亩。种植户余有康今年种植48.2亩,预计总产量约3万斤,收入超过10万元。

该区探索“家庭农场”为主的高粱发展新模式,共培育企业、合作社78家,家庭农场435个,带动5350户农户参与种植。预计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七星关区龙场营镇大力挖掘传统高粱种植潜力,面积从2021年的200亩扩大到今年8000亩。订单模式显著增强农户信心,预计今年全镇产量达1500吨,产值超1000万元。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种植户肖明才今年与产业公司签约种植了750亩高粱。订单价格为每斤3.8元,收益可观。这种订单农业模式显著增强了农户的信心,让他们敢于扩大生产规模。

桐梓县狮溪镇的山下收购点一大早便热闹起来。重庆商人李松每年秋季都驻扎这里收购,他称赞道:“桐梓方竹笋品质好、香味浓、口感脆,在重庆、成都、上海都供不应求!”

桐梓县方竹产业覆盖笋农4.2万余户,年产值1.28亿元。“今年鲜笋预计能收入20万元!”箐坝村村民曾国庆一边采收一边笑着说。

目前贵州正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加强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贵州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让丰收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刘悦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