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40%!检查报告出现这几个字眼,可能已经处于癌前阶段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4:12 1

摘要:临床常见的五类胃病,若未及时规范治疗或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我国最新癌症登记数据显示

胃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和

死亡率的第三位

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

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

胃癌虽然可怕

但它并不是由正常胃黏膜细胞突然变成癌细胞的

在胃癌真正找上门之前

我们的胃其实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当检查发现

萎缩性胃炎千万别不当回事

可能已经处于癌前状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

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可达95%以上

“早发现、早干预”是降低危害的核心

出现胃痛、泛酸、胃胀等看似普通的“小毛病”

千万别忽视

01

这些常见胃病可能暗藏癌变风险

临床常见的五类胃病,若未及时规范治疗或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因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酒精刺激等因素破损形成的开放性病灶。胃黏膜在反复修复过程中,若炎症持续存在或修复机制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增殖紊乱,进而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终癌变。

典型症状:

上腹部正中疼痛(餐后1~2小时明显)、泛酸、恶心、腹胀,部分患者伴呕吐。

需警惕:

季节交替时加重的上腹痛、抗溃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如规范用药后仍反复发作),均需及时复查胃镜并取病理活检。

慢性胃炎

胃炎指胃黏膜的炎性改变,分为非萎缩性与萎缩性两类。其中,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肠型胃癌(我国胃癌主要类型)的癌前阶段

需注意:

无论哪种胃炎,若原有规律性疼痛(如餐后痛)变得无规律,或疼痛程度加重、服药效果变差,均提示病情可能进展,需通过胃镜动态监测黏膜状态。

胃食管反流

胃与食管连接处的贲门括约肌如同“单向阀门”,正常情况下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括约肌功能失调,胃酸及胃内容物可能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下段黏膜,引发烧心、胸骨后灼痛(烧心感)。长期反流不仅损伤食管,还可能通过反流物接触胃近端黏膜,间接增加局部癌变风险。

典型表现:

饭后平躺或弯腰时胸骨后烧灼感加重,部分患者伴泛酸、嗳气。需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必要时药物治疗改善括约肌功能。

胃息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局限性肿物,形态多样。

胃镜检查若发现息肉,无论大小均建议活检明确性质,直径>1cm或形态不规则的息肉需优先切除并定期复查。

关键提示:

胃镜下发现息肉无需过度恐慌,但需遵医嘱评估是否需要处理,并建立定期随访计划。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细菌,可通过共餐、餐具混用等途径传播。我国Hp感染率约50%,其致病机制包括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干扰胃酸分泌平衡,长期感染可导致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增加胃癌风险。

重要说明:

感染Hp不一定出现症状,是否需要根除需结合胃镜检查结果及个体情况综合判断。根除成功后仍需注意饮食卫生(如分餐制、使用公筷),避免重复感染。

02

胃癌的高危因素

胃癌的发生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五类因素需重点关注:

遗传与家族聚集性

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尤其直系亲属)需提高警惕。

部分地区因饮食、环境因素,胃癌发生率更高。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以下食物或饮食模式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 高风险食物:

亚硝酸盐腌制食品(如咸菜、酸煎饼)、烧烤、过烫食物(>65℃)、冰饮(长期刺激胃黏膜)。

⚠️不良习惯:

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长期节食(破坏胃节律)。

烟草与酒精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通过氧化应激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同时抑制黏膜修复能力,与胃癌风险呈正相关。

饮酒:

酒精(尤其高度酒)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黏膜糜烂、溃疡,长期刺激可能诱发不典型增生。

临床观察:部分患者因酒后呕吐物带血首次就诊,此时胃黏膜可能已存在严重损伤(如糜烂性胃炎、胃溃疡),需警惕潜在癌变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其致病过程通常经历“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渐进演变。根除Hp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并注意治疗后的复查。

注意:其他疾病与药物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间接增加胃癌风险。

03

早期胃癌的“预警信号”

胃癌早期症状常缺乏特异性,甚至可能完全无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易被忽略的“小异常”。这些表现虽也可能与普通胃病相关,但若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需警惕潜在风险:

常见早期表现

● 消化功能异常:

泛酸、恶心、上腹胀满、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如进食后饱胀感明显)。

● 上腹不适:

隐痛或钝痛(位置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疼痛规律可能改变(如原本餐后缓解的疼痛变得无规律)。

● 全身症状:

体重在短期内(数月内)不明原因下降(需排除刻意节食等因素)。

胃镜+病理是“金标准”

对于无明确症状但属于胃癌高危人群的个体,建议通过“问卷评估+胃镜检查”进行主动筛查。

高危人群定义(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有胃癌家族史(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胃癌);

患有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溃疡经久不愈);

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Hp)且未根除;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高盐腌制食品、烧烤、烫食等);

年龄≥45岁。

筛查流程

风险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筛选高风险因素(如家族史、既往胃病史);

胃镜检查:高危人群优先进行胃镜,根据胃黏膜状态决定后续复查间隔(如1~2年);

普通人群:45岁以上建议至少做一次胃镜(条件允许时可联合肠镜),若无异常可适当延长复查周期;

若存在Hp感染、长期消化不良等症状,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检查。

04

科学防治胃癌

预防

生活方式: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期饥饿),减少高盐(每日盐摄入<5g)、腌制、烧烤、烫食及冰饮刺激;

多吃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硒等抗氧化物质)、全谷物。

● Hp管理:

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建议通过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明确是否感染。

● 定期检查:

45岁以上人群可将胃镜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尤其高危群体);慢性胃病患者(如萎缩性胃炎)需每1~2年复查胃镜。

治疗

若不幸确诊胃癌,不必过度恐慌——随着医学进步,胃癌的治疗效果已显著提升。正确的治疗建立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需通过病理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

科学防治胃癌核心要点

1.这些常见胃病可能暗藏癌变风险:胃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

2.胃癌的高危因素:遗传与家族聚集性、不良饮食习惯、烟草与酒精、幽门螺杆菌感染。

3.早期胃癌的“预警信号”:消化功能异常、上腹不适、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新鲜、规律)、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胃镜筛查(尤其高危人群)是远离胃癌的关键;若出现胃部不适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明确病因。

来源:莱山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