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杏坛卅九载,衢水烛辉映桃李——记衢州二中历史教师张苏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3:43 1

摘要:衢水汤汤,杏坛郁郁,世谓师者如红烛。在衢州二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宛如扎根沃土的参天大树,历经三十九年的风雨沧桑,依旧枝繁叶茂,为无数学子遮风挡雨,输送知识养分。他,就是历史教师张苏法。凭借自身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学生的喜爱,成为浙江省教育领域一位

卅九春秋耕杏坛,烛光长照芸窗。骑车授课路漫长。省优夺魁首,故事满课堂。

幽默诙谐风格显,论文廿绽华芳。面批面讲总奔忙。甘为孺子牛,桃李自成行。

——《临江仙》

衢水汤汤,杏坛郁郁,世谓师者如红烛。在衢州二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宛如扎根沃土的参天大树,历经三十九年的风雨沧桑,依旧枝繁叶茂,为无数学子遮风挡雨,输送知识养分。他,就是历史教师张苏法。凭借自身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学生的喜爱,成为浙江省教育领域一位备受推崇的代表人物。自1986年踏入衢州二中校门的青涩少年,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历史名师,他在浙西大地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传奇。

(1)

1976年秋,浙西深山中的双溪口乡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10岁的张苏法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与乡亲们一同为毛主席的逝世而痛哭。广播里传来低沉的哀乐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悲泣,在这位少年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集体情绪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是他心理成长的起点。他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看似遥远的哲学问题,而这份早熟的认知,与他此后一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习惯息息相关。

1979 年,13岁的张苏法就读于乡初中。当时,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要交500斤木柴。由于家境贫寒,他无力交钱,只能亲自上山砍柴。每周二、三、四的下午第三节课后,他便会约上三五个同伴,一同前往大山。一个小时的山路,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的砍柴时间,再一个小时下山。每次他背着50斤左右的木柴回到学校,却只能吃着冰冷的玉米糕配咸菜。这样的日子,几乎成了他初中岁月的常态。

中考的失误,对少年时期的张苏法而言,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挫折。当时,双溪口乡初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中考第一名去江山中学,第二名去峡口高中。平时成绩遥遥领先的他,因为没发现科学试卷是双面印,漏做了一整页的题目!最终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没能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江山中学。

1981年,15岁的张苏法进入峡口高中就读。他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年级排名始终第一,历史和数学成绩尤为突出。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忆,而他的记忆力超群,书上的内容几乎都能记住;数学老师的精彩授课,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年代,跳农门是许多农村学子的梦想,张苏法也不例外。他在家里样样农活都干:挑猪粪、割稻、耕地,干完大活还要干家里的小活,整理红薯地、除草、种玉米,一干就是三四个钟头。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让张苏法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他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这份认知,也为他后来投身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82年7月,张苏法前往江山县参加高考。当时,峡口高中还没有应届生考取大学的记录,他却一点都不紧张。最终以427分的成绩超出本科线15分,其中历史90分。原本他有机会去杭州大学或华东政法大学就读,但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浙江师范大学。

(2)

1986年8月,20岁的张苏法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衢州二中。其实,在毕业前的实习期间,衢州一中的朱子善校长曾听过他的课,问他是否愿意到一中工作,对于这个能留在城里的机会,他欣然应允。但报到时,市教育局却告知他,二中需要历史老师,希望他能去二中。

带着一丝意外和忐忑,张苏法来到了衢州二中。那时的二中地处偏僻,沿途房屋稀少,一路上,仅偶遇三四辆自行车。进入校园,他看到几栋孤零零的房子埋没在树林里,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失落。因交通不便,他不得不向家里要了些钱,买了一辆 100多元的自行车。要知道,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 70元,而且第一年试用期只有 56元,自行车在当时绝对是贵重物品。

不过,衢州二中虽然地处偏僻,却为张苏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刚入职的张苏法,第一件事就是去听老教师的课。饶尚彬老师擅长思考,但上课话不多,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陈凤水老师,喜欢提问题,和学生打趣;他听得最多的是教研组长徐寿昌的课,徐老师学识渊博,讲课时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很多典故张苏法都没听过,让他十分佩服。

1986年,张苏法承担了高一和初一的历史教学任务,起初,他试图将徐老师的授课内容原模原样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他渐渐意识到,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1987年,他开始任教高一并兼任班主任。在这个阶段,张苏法的教学特色是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他看过很多故事书、小人书,也喜欢听奶奶讲民间故事。早年的这些积累,成为他课堂上的宝贵资源。他给学生讲中国上古神话,如: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也给学生讲希腊神话,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经典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下课了还缠着他继续讲。

1992年,杭州大学历史系的赵世培教授提出: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改变死记硬背的不良学风,为高校输送具有相应人文素质的生源。这一观点对张苏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教学重心开始从重知识转向重能力,课堂上不再只关注是什么,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拓展。

1999年5月,浙江省历史优质课评比在衢州二中举行,张苏法代表衢州市参赛,课题是《新中国的诞生与巩固》。当时,多媒体教学刚刚兴起,他把五次战役的路线等内容做成了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最终,他凭借自信的表现、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出色的多媒体运用,以及东道主的优势,获得了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这次成功让他坚信,真正的教学创新,源于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充分尊重。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张苏法多年教学探索的充分肯定,更标志着他在浙江省历史教育界崭露头角。同时,衢州二中为他提供的这一宝贵平台,通过承办省级优质课评比,也让他有机会向全省的优秀历史教师学习,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3)

2000年之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进入了三维目标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06年,浙江省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这些变化,对张苏法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应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还写了相关的论文,改变了他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阶段,张苏法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之前,常有学生反映上课很幸福,考试很痛苦,这让他意识到,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他把历史知识分为三类:事实性知识(是什么)、关联性知识(为什么)、价值性知识(还有什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侧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知识在考试中的比重。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提出的修改建议甚至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Ⅰ》编审组采纳,这无疑是对他教学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

2003年1月,2002届学生朱知翔送给张苏法一本《苏法语录》,里面收录了他平时在课堂上的精彩言论,足足有三万字。赖钧博也写过有关张苏法授课时的笔记。这些语录和笔记,不仅是学生们对他教学成果的肯定,更是他多年教学智慧的结晶。

在教学之余,张苏法还非常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他认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毕业后,他深感自身学识仍有不足,知识更新主要依靠读书。他的阅读范围很广,既有历史专业书籍,如《中国大历史》《中国通史》《晚明大变局》,也包括《明朝那些事》《菊与刀》这样的通俗历史读物;既有文学类图书,如《飘》《红与黑》《京华烟云》,也有如《山居笔记》这样能提高人文素质的作品......

张苏法非常认同衢州一中已故校长朱子善先生“学问第一,技术第二”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否认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强调课堂要注重认知逻辑,不能过分强调历史学科的专业逻辑,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分析问题。他觉得,如果一堂课中出现一句不恰当的话,或者一个不科学的提法,那么这堂课的品位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否定这堂课。

张苏法的做法是,不将应试教育和人文教育对立,而是努力寻找两者的融合点。比如,通过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揭示历史教材的隐性知识时,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应试打下基础。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知识落实、学法指导、试卷讲评和面批面讲。他常说:“一个好的历史老师,既要能把课上得高大上,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要能干得了脏活累活,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做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庄子曾讲过一个寓言:郢地有个人鼻尖上蹭了一点白灰,让匠人用斧子把灰砍去。匠人挥舞斧子,呼呼作响,白灰被擦掉了,鼻子却一点也没受伤,郢地人站在那里毫不变色。张苏法认为,好教师也需要好学生来成全,衢州二中的学生们,就是成全他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重要力量。

(4)

2026年,张苏法老师就要退休了。自1986年至2025年,整整三十九载春秋,他将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衢州二中,献给了教育事业。在这三十九年间,他见证了衢州二中的发展壮大,也亲历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变迁。

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张苏法说:“我从不后悔当教师。”在他看来,人生有三大乐事,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学校是一个单纯、干净的地方,远离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在这里工作,仿佛置身于象牙塔之中。与学生共度时光,在课堂授业解惑,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张苏法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课堂教学中,他始终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语言幽默诙谐,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他讲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会出谐音梗“还早喂,抽烟去”(用衢州话发音);讲中国解决吃饭问题时,会说“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讲巴黎和会时,会调侃“三天不开会,回到旧社会”......这些幽默的语言,不仅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让学生们更容易记住历史知识。

在教科研方面,张苏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主持或参与的省市级课题有9个。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理论,也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作为校青年教师俱乐部的班主任,甘为人梯,倾力扶持学校青年才俊,负责教学督查工作,尽心尽责,获得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他还多次筹划、点评读书报告会,为营造书香校园尽心竭力。作为优秀教师,他曾获得浙江省证书会考先进个人、衢州市第二、三、四届名师、衢州市学科带头人、衢州市115人才、衢州二中学生最满意教师等荣誉,这些荣誉,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图为张苏法老师与本文作者姜天逸)

张苏法在三十九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银杏叶又一次变黄,如同三十九个春秋前的那个秋天。不同的是,当年青涩的青年教师已成桃李满天下的名师;相同的是,那份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历经岁月的淬炼,依然炽热如初。他的教育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衢州二中的沃土之中,必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更多栋梁。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