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55岁,刚把最后一件毛衣塞进我妹的行李箱——小妹去外地工作,家里一下子空了。
昨晚十一点,我妈在客厅偷偷哭,被我撞见。
她55岁,刚把最后一件毛衣塞进我妹的行李箱——小妹去外地工作,家里一下子空了。
我没敢问,她也没说,只把脸别过去,像做错事的小孩。
第二天一早,她竟然跑去居委会报名“银发志愿者”。
我跟着去看,现场一堆阿姨,排队领红马甲,嘴里念叨“终于有人听我说话了”。
社科院说68%的她们都有“空巢期焦虑”,我算亲眼见到那68%真人版。
可更扎心的是另一组数:她们每天额外干3.2小时“情绪杂活”。
给谁干?
给全家。
我爸下班往沙发一躺,我妈得察言观色,怕他说话冲;我妹视频里一句“烦”,她立刻自责是不是菜咸了。
这些没人给工资,也没人点赞。
我回家翻她手机,发现她偷偷录短视频,对着镜头练“姐妹们今天也要开心”。
播放量个位数,她还在坚持。
评论区里全是“中年姐妹说”的暗号:孩子走了、老公沉默、膝盖疼、睡不着。
原来50亿次播放就是这么攒出来的——她们自己刷自己,互相取暖。
上周她背着我去了趟杭州,参加“茶禅会”。
回来拎了一袋茶叶,说是“正念冥想”,其实就一群阿姨围成圈,不说话,闷头泡茶,喝完哭一通。
哭完干嘛?
组团去报插画课、区块链入门、Python零基础。
上海“她力量”社群一年涨三倍,名额靠抢,抢不到就加候补群,候补群也满。
我问她折腾啥,她反问我:“你公司35岁就不招,我55岁就不能重新开张?
”
一句话把我怼回青春期。
我算了笔账:她退休金四千,报班花掉两千,剩两千买猫粮和给外公买纸尿裤。
自己连件新外套都舍不得,却舍得为“第二春”砸钱。
昨晚她睡了,我帮她关手机,看到微信置顶——
“45度人生”平台群通知:王女士(就是我妈)下周三分享“如何从家庭主妇变成社区调解员”。
底下两百个“姐”报名,只为一睹真人。
我忽然明白,她不是要当网红,她只是想被看见,被需要,被懂。
今天我把加班饭局全推了,五点回家,陪她吃剩菜。
她一边夹咸鱼一边教育我:“别学你爸,饭桌刷手机。
”
我点头,顺势把藏在包里的一副新蓝牙耳机递给她——录视频别用外放,吵。
她愣了两秒,把咸鱼骨头吐出来,笑得像终于拿到小红花的幼儿园小朋友。
中年危机?
不,是中年抢跑。
跑道就在厨房、居委会、短视频取景框、茶禅会蒲团上。
她们自己发令,自己计时,摔倒了拍拍土,继续。
我原来怕她老,现在怕她停。
只要她还在报名、抢课、抢名额,就说明心脏还咚咚响。
最后一句话送她,也送所有偷偷哭的妈:
你们把日子过成马拉松,我们就别只站在路边递水,得陪跑一段,别让她们独自扛完3.2小时的隐形加时赛。
来源:上进葡萄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