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尉犁县团结镇孔畔村,村民汪银河谈及当下生活,脸上满是轻松喜悦:“以前单是赶酒席、凑份子,一个月工资就不够用。现在风气正了,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这生动的转变,正是尉犁县近年来深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鲜活注脚。
在尉犁县团结镇孔畔村,村民汪银河谈及当下生活,脸上满是轻松喜悦:“以前单是赶酒席、凑份子,一个月工资就不够用。现在风气正了,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这生动的转变,正是尉犁县近年来深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鲜活注脚。
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尉犁县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通过文明实践积分制、红白事规范管理、“三级书记”带头机制等务实举措,为群众减负、为治理提效,让文明新风扎根乡村土壤,浸润百姓心田。
创新积分机制 “小储蓄”兑出“大文明”
无论是村规民约,还是红白理事会章程,都对村民行为进行了被动约束。如何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激活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尉犁县以“文明储蓄所”给出答案。
秋日,走进尉犁县喀尔曲尕乡喀尔曲尕村,文明乡风浸润人心,农村环境清洁无尘,处处一派文明新气象。喀尔曲尕村党总支书记开西不拉·木合特尔介绍,该村以家庭农户为单位,制定《喀尔曲尕村评比积分细则》,由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道德评议小组,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监督委员会,根据积分评星,每月25日开展一次积分兑换。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明宣传等获取积分,凭积分可在指定网点兑换生活物品或便民服务。
自积分制推行以来,全村未新增一起越级上访事件,乡村治理实现彩礼支出、酒席次数、礼金标准、人情支出以及群众满意度“四下降一提升”。目前,该县已设立50个“文明储蓄所”,累计兑换积分43.6万余分,发放物资价值超11万元,惠及群众3.6万人次。这一机制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民生实惠相结合,推动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作为”,真正实现了“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生动实践。
整治陈规陋习 红白事立起“新风标”
“结婚是孩子的终身大事,可办‘婚宴’却是我们的烦心事。随礼五十、一百拿不出手,三百、五百又实在承受不起!”尉犁县塔里木乡东海子村村民魏怀亭的感慨,道出了过去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普遍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尉犁县精准施策,在中高考等关键节点,县纪委监委、县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倡议,通过发放倡议书、举办清风活动、开展家访和集中宣传等方式,倡导不办“谢师宴”“升学宴”;以情景剧、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划定纪律红线,让廉洁新风融入日常。
在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养老助餐点,一场特殊的集体生日会温情上演—20位当月过生日的老人齐聚一堂,伴着《生日快乐歌》分享美食,回忆过往,欢声笑语不断。“第一次和这么多老伙计一起过生日,像家里人一样热闹,好得很。”“寿星”努尔尼沙汗・托乎提的笑容里满是幸福。如今,集体生日会已成为尉犁县移风易俗的“温情名片”。
针对红白事铺张浪费等陋习,尉犁县将文明办事标准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流程简化要求,鼓励群众互相监督。集体婚礼、清明鲜花祭祀、网上祭奠等新风尚逐渐普及,已有24对新人参与集体婚礼,网上祭奠超5000人次,文明、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在乡村落地生根。
厚植文化沃土 特色活动育出“新风尚”
以文化人、以活动育新风,尉犁县依托多元载体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县常态化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七夕暨集体婚礼”“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展演”“文明夜市星期六”等品牌活动,融合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和便民服务,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通过情景剧、小品、道德讲堂、百姓大舞台等形式,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简约婚俗等主题生动呈现,11部移风易俗主题作品深入基层巡演,发放漫画手册3000余册,开展“文化惠民 欢乐巴扎”项目12场次,持续拓宽文明新风传播路径。
为保障工作落地,尉犁县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机制,县委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乡镇和村(社区)书记分别担任所长和站长,层层压实责任。同时组建10支县级志愿服务队和467支各级各类小分队,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600余场次,服务群众6.9万人次,推动文明实践实现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从环境整治到文化浸润,从理念传播到典型带动,尉犁县移风易俗工作已实现从“点上探索”到“全面推广”、从“破旧规”迈向“立新风”。如今,乡村生活垃圾统一处理率达98.4%,家庭卫生达标率显著提升,村民人情支出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持续增强。下一步,该县将继续优化治理机制、创新服务形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明动力。
信息来源:尉犁县委宣传部
来源:用户521748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