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机头一堆铆钉,所以不隐身!”欧美网友一句话又暴露无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2:19 1

摘要:不久前长春航展上首次近距离静态展示的歼-20战机又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争论,主要就是现场的高清照片显示,歼20的机头区域分布着大量整齐排列的圆形小孔,形似传统铆钉结构。所以不少印度和欧美的网友,就以此称嘲笑歼20工艺粗糙,根本不隐身。

不久前长春航展上首次近距离静态展示的歼-20战机又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争论,主要就是现场的高清照片显示,歼20的机头区域分布着大量整齐排列的圆形小孔,形似传统铆钉结构。所以不少印度和欧美的网友,就以此称嘲笑歼20工艺粗糙,根本不隐身。

图:歼20机头可以看到不少的检修口固定螺栓(要用)

图:欧美网友在歼-20的高清照片下留言嘲笑(要用)

图:歼-20需要拆开检修的地方就会设置螺栓固定口盖,方便后期检修维护

然而,这样的嘲笑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无知。事实上,这些看似铆钉的小圆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铆接结构,而是用于固定检修舱盖的专用内螺栓。而且类似的螺栓在美军的F-22和F-35战机上也都能大量看到。它主要是为了便于快速拆开检修口,方便日常维护和设备检修,属于功能性设计,而非工艺缺陷。

图:美军F-35B上的检修口同样密布螺栓(要用)

图:F-35上的检修舱盖不仅螺栓多,而且凸起(要用)

【美军F-35拆卸检修口画面】

当然这些螺栓虽然体积微小,但如果不对其进行专门的隐身化处理,它们在雷达波照射下仍会显著影响高隐身战机的隐身性能。

这是因为未经处理的螺栓会凸出机体表面,而凸起结构在被雷达波照射后会引发“行波绕射”现象,即雷达波沿机身表面传播一段距离后,仍会沿原路径返回。

与进气道、座舱盖、机身等主要强散射源产生的镜面反射相比,行波绕射的散射峰值确实较低,但对于歼-20这类将整机RCS控制在极低级别的平台而言,任何细微的散射源都需要严格把关。

图:美军F-22检修口同样密布螺栓

为此,歼-20的设计团队专门选用了平头梅花螺栓。这种螺栓可完全嵌入蒙皮之内,实现与机体表面的平整共形,从物理结构上杜绝凸起引发的绕射效应。

同时,其梅花状的螺丝孔槽设计,也有助于将入射雷达波向多个方向分散,减小孔槽形状引发的额外散射形,进一步降低被探测概率。

与歼-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苏-57战机。尽管苏-57也采用了倾斜双垂尾、机身棱边等隐身外形特征,但在细节处理上仍沿用传统圆头十字螺丝。

【苏-57身上的细节处理肉眼可见的粗糙】

这类螺丝的十字槽口更易形成角反射器效应,增加额外散射。

这一细节上的败笔,也成为不少专业分析人士认为苏-57整机RCS很高,处于0.5平方米量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螺栓外,歼-20在机身所有连续缝隙处均采用了被称为“锯齿接缝”的隐身处理手段。

无论是雷达罩与机身的接缝、内置弹舱及各类舱盖的合缝,还是蒙皮板块之间的拼接缝,均呈现细密而均匀的锯齿状布局。

【歼-20的雷达罩和检修盖接缝都采用了锯齿化设计】

这是因为缝隙在被雷达波照射后,同样会产生雷达波散射,若未经处理,平直的缝隙产生的雷达波散射会直接垂直沿着原路返回,至少会形成散射峰值达0.002m²的雷达散射。

对于歼-20这类高隐身战斗机而言,细节决定成败。数以千计的任何一条缝隙如果处理不善,都将导致其重要方位的RCS大幅度增加。

而锯齿状设计能够将回波导向特定非关键角度,避免直接原路返回,从而显著降低散射峰值。

实现这一效果对工艺水平要求极高,需要所有锯齿走向需保持一致,通常与主翼后掠角平行,同时要求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单个锯齿的尺寸、减少锯齿数量,这无疑对结构设计与装配精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反观俄罗斯苏-57,其机身仍大量采用传统平直缝隙。尽管单条缝隙产生的RCS增量有限,且可通过导电密封胶等填充物进行一定补偿,但对于任何一款瞄准高标准隐身效果的五代机而言,这都是不可接受的粗糙处理。

【由图可见,苏-57的大部分舱盖合缝及蒙皮接缝仍是平直缝隙】

当然,对于整机RCS要求相对宽松的平台,此类细节的影响确实较小,这也体现出不同国家在战机隐身设计上的不同定位与取舍。

从沉头螺栓到锯齿接缝,歼-20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在向世人展示中国航空工业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工程箴言的深刻理解。

隐身战机的研制,是一个从宏观构型到微观细节全面优化的系统工程,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精密制造等多个学科的深度融合。

歼-20机身上每一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背后都是无数次的仿真计算、试验验证与工艺迭代,体现的是中国航空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理念。

而歼-20的这次静态展示,既是一次实力的亮相,也是一次细节的宣言,标志着中国空军装备建设正向更高质量、更高标准迈进。

来源:君清观察视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