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灾害性天气,还需多措并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3:06 1

摘要:近年来,极端高温、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呈现频率与强度同步上升的趋势。对此,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逐步积累了多层次的治理经验,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综合治理格局,显著增强了社会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

  近年来,极端高温、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呈现频率与强度同步上升的趋势。对此,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逐步积累了多层次的治理经验,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综合治理格局,显著增强了社会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

  需要关注的是,极端天气的冲击并非均等分布,部分人群,如低收入群体仍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具体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预警信息在末端的覆盖和响应仍有提升空间。在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农村、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信息传递仍存在一定延迟,影响避险的及时性。同时,由于数字素养有限,即便信息送达,也存在理解和响应上的障碍。再加上部门间与基层之间的信息共享尚不够顺畅,使得末端覆盖的普惠性和精准性仍需加强。

  保险机制在灾后恢复中作用逐步显现,但在查勘与定损环节仍存在制约。其一,气象灾害覆盖面广,涉及农业、住房、基础设施和小微经营等多个领域,但缺乏统一的响应机制和充足的专业人力,导致保险机构难以及时进入受灾地区。其二,灾损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保险公司和部门在查勘路径与定损口径上差异明显,结果难以保证一致性,这使得保险在风险分担上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需要在机制设计和技术应用方面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国陆续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水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财政性的绿色收益,但这些收益的分配主要集中于生产端和企业层面,重点在于减排激励。资源环境市场仍以企业为核心参与者,个人和社区缺乏正式的进入渠道和参与机制。尽管部分地区探索了“碳普惠”项目,但尚未形成稳定的制度闭环,部分群体,如低收入群体在绿色收益分享上的覆盖度仍有待提升。

  基层保障在应急响应的及时性与人群识别的精准度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一方面,极端天气突发性强、范围广,人工排查往往难以及时覆盖全部重点人群;另一方面,现有识别方式过度依赖户籍,流动人口如外来务工人员、临时雇工等较难被及时纳入,存在覆盖盲点。整体来看,基层保障机制在快速响应和人群识别的精准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上述问题可归结为市场机制支撑不足、预警与保险体系不完善、基层保障覆盖有限三类突出挑战。对此,一是推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二是完善精准救助机制。

  健全市场兜底机制,发挥资源环境要素的再分配功能。应积极推进将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产生的绿色收益纳入社会兜底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反哺路径。具体而言,地方财政可有序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池,资金来源包括碳配额拍卖收入、排污权出让金、水权交易收益等,用于防暑降温补贴、低收入家庭能源消费减免和灾后紧急补助。在生态脆弱地区,还可逐步健全专项补偿基金,依托气候模型测算灾害强度与补偿额度的对应关系,推动资金分级预拨与按需触发,确保拨付精准性与响应效率。

  强化精准预警与保险功能,打通风险防控与灾后恢复的关键环节。在预警体系方面,应积极推动气象、水利、住建、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实时联动,建设“预警+响应”一体化平台,使极端天气预警能够与避险指令、应急补贴等机制同步触发。在信息传递末端,可逐步健全高频广播、短信推送和村级联络员机制,确保农村、城中村和流动人口等群体不被遗漏。同时,应有序推进数字素养培训与避险知识普及,提升其接收到预警后的应变能力。

  在灾后恢复方面,应逐步统一灾损评估标准,推动跨部门查勘路径和定损机制一致化。积极引入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提高查勘效率,缩短灾损确认周期;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建立核灾时限与预付款制度,推动“快赔先赔”机制落地。通过此类举措,可以在灾害前降低响应滞后,在灾害后加快恢复进程,使保险功能得到更充分发挥。

  社会韧性的提升,需要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治理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覆盖更广、识别更准、反应更快的社会安全网。在市场参与方面,应有序探索公众和社区进入生态资产交易的渠道,例如将户用光伏、节水改造、小微绿色项目纳入碳市场范围,并通过“合同节能+收益分享”机制,使农户和低收入群体以较低门槛参与其中,直接获得收益。在治理能力方面,应积极应用数字化工具整合人口、用能、出行等多维数据,逐步建立个人碳账户或资源积分体系,将其作为能耗补贴、救助资金发放的触发依据,实现“免申即享、按需触发”。在基层治理环节,应逐步健全大数据与网格化治理协同机制,建立覆盖低保、外来务工人员等多群体数据库。同时,应有序开发基于GIS和人口密度的空间识别系统,提前标注高风险建筑和重点人群分布,形成具备预测和预警功能的应急响应地图。

  (作者司绪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讲师;刘渝琳系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